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工具,它可根據基因組中200多萬個位點的基因變異來評估一個人變胖的風險。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4月18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olygenic Prediction of Weight and Obesity Trajectories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論文通訊作者、麻省總醫院心髒病專家Sekar Kathiresan表示,“長期未來,我們已有證據表明肥胖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這項新的研究的真正吸引人之處在於能夠將從每個人基因組中獲得的變胖風險提煉成一個簡單的數字,並將這個數字與其他人進行比較。”
Kathiresan及其團隊開發了一種算法,將身體質量指數(BMI)與210萬個基因變異相關聯在一起,並使用10萬人的數據集驗證了它在遺傳學中預測BMI的準確性。這些研究人員隨後將這種風險評估應用於30多萬人,發現那些得分較高的人平均而言要比那些得分較低的人重13公斤。然而,這些用於評分的基因變異一起占基因對肥胖的貢獻的不到10%。
在這項研究中年齡最小的參與者中,這一趨勢早在三歲時就開始顯現,那時風險評分較高的兒童開始增加體重。
這些研究人員表示,了解人們攜帶這種風險可能對預防性幹預有用,比如控製體重的藥物。
不過這也存在一個危險,即風險評分會鼓勵宿命論(fatalism)。比如,另一項研究已發現如果人們了解到他們有變肥胖的遺傳傾向,他們會吃得更多,美國西達賽奈醫療中心的Mark Goodarzi說道。“我想他們認為,‘我是命中注定的。反正我是會變胖的。為什麼抵抗它呢?’”
這些研究人員承認,較高的風險評分不能確保一定變得肥胖,正如他們的數據顯示的那樣。他們在報告中寫道,“盡管具有較強的關聯性,肥胖的多基因易感性並不是確定性的。在GPS(genome-wide polygenic score, 全基因組多基因評分)前十分之一的人群中,83%的人超重或肥胖,但是也有17%的人的BMI在正常範圍內,0.2%的人體重過輕。”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