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天Nature子刊和Lancet子刊雙雙發文,承認公眾對肥胖的不科學描述是造成體重歧視的主要原因,並呼籲製定強有力的政策和立法來防止基於體重的歧視。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天Nature子刊和Lancet子刊雙雙發文,承認公眾對肥胖的不科學描述是造成體重歧視的主要原因,並呼籲製定強有力的政策和立法來防止基於體重的歧視。
在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論文(Joi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ending stigma of obesity)中,由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Francesco Rubino教授領導的一個專家小組概述了一份聯合國際共識聲明和一項相關承諾,以消除對體重的歧視。簽署這項聲明的機構包括世界範圍內100多個組織,包括科學團體、學術機構、醫療中心、科學期刊(包括所有自然期刊),工業界以及英國議會所有黨派肥胖問題小組--一群英國下議院和上議院的跨黨派的人士組成的肥胖問題研究小組。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肥胖治療與代謝外科主任Francesco Rubino教授說:"體重歧視是一個公共健康問題,它損害了人權和社會權利,是抗擊肥胖流行的一大絆腳石。這項倡議的目的是召集廣泛的專家和科學組織,第一次用一個聲音明確譴責對體重的歧視,並揭露導致體重偏見的誤解。"
聲明中討論的主要問題包括:
醫療服務提供者是體重恥辱的一個常見來源。該組織呼籲學術機構和專業團體將肥胖的原因、機製和治療方法的正式教學納入其中,包括不受歧視的技能和實踐。
社會的恥辱感是基於一個典型的未經證實的假設,即肥胖主要源於缺乏自律和個人責任。這種描述與當前的科學證據不一致,這些證據表明,體重調節並不完全受意誌控製,而生物、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
媒體對肥胖的描述很有影響力;它在塑造公眾對肥胖者的態度和信念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該組織呼籲媒體對肥胖進行公正、科學準確、無偏見的描述。
使用帶有侮辱性的方式來宣傳反肥胖運動的公共衛生做法和信息在客觀上是有害的。該組織呼籲公共衛生部門停止這種做法,並加強與肥胖相關的公共政策的科學性。
Rubino教授說:"挑戰和改變廣泛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信念、長期存在的先入之見和流行的心態,需要一種與現代科學知識相一致的肥胖新公共敘事。曆史告訴我們,鼠疫、霍亂和艾滋病毒/艾滋病等疾病的例子表明,恥辱感可能會妨礙公共衛生部門控製流行病的努力。旨在消除恥辱和社會排斥的舉措在當時和現在一樣重要。"
在另一篇發表於《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上的評論文章(The NHS long-term plan: a comparison of the narrative used for cancer and obesity)中,利茲大學肥胖心理學副教授Stuart Flint博士認為:"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係(NHS)的核心價值是為所有人提供全麵的服務,但許多過程阻礙了它的實現。例如,體重歧視和歧視在醫療機構中很常見,會影響患者接受的醫療質量。"
英國議會所有黨派肥胖問題小組報告稱,隻有四分之一的肥胖人士表示,他們在尋求建議或治療體重問題時,健康專家會給予他們尊嚴和尊重。對體重增加的科學原因一無所知是問題的一部分。Flint博士說,許多人持有成見,他們認為個人的體重增加是由於懶惰或貪婪造成的。
"個人責任的歸屬會導致偏見……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被認為是在個人的控製範圍內,這就導致了錯誤和指責,"他寫道。
然而,研究表明,肥胖是"一種複雜的、多方麵的健康狀況,可能是由遺傳、表觀遺傳學、生物學、環境和社會等因素造成的。"
他說:"最顯著的區別是,關於癌症的語言是積極的,反映了樂觀和希望。而關於肥胖的這些語言是消極的,反映了悲觀、恐懼和不愉快。"
例如,癌症患者被視為幸存者,而肥胖則被視為負擔。
本周早些時候,Flint博士發布了一份"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清單,以幫助議員們在討論肥胖問題時避免使用過多的語言。
列表顯示:
使用對象描述,如"重量"或"超重";以人為本,不要用"肥胖的人"而要用"患有肥胖症的人";準確描述體重增加的複雜原因;不要暗示有一群人不希望控製他們的體重。
該指導方針是與英國肥胖慈善機構和議會所有黨派肥胖小組的議員合作製定的。來自北泰恩賽德的工黨議員、各黨派議會小組主席Mary Glindon說:"目前減少肥胖的努力根本不起作用。體重歧視是肥胖患者尋求幫助和治療的障礙。這些指導方針將幫助議員們帶頭改變我們談論肥胖的方式,有助於促進對肥胖複雜性的更廣泛理解,並幫助我們擺脫有害的刻板印象。減少肥胖並不一定就是少吃多動。"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