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帕金森病模型已經眾所周知,但真正如何解決模型中運動功能性發生的障礙仍然是個謎題,在本期的nature期刊中,“再回首”帕金森病模型有助於我們對帕金森病的進一步認識,也為治療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傳統意義上的帕金森病模型已經眾所周知,但真正如何解決模型中運動功能性發生的障礙仍然是個謎題,在本期的nature期刊中,“再回首”帕金森病模型有助於我們對帕金森病的進一步認識,也為治療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再回首”帕金森病模型的研究發展
眾所周知,基底神經節有重要的運動調節功能,而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狀就是運動障礙。通過解剖學可以有力的證明基底神經節在運動中發揮的作用。有兩條通路參與調解此過程,但是在運動過程中,運動障礙產生的原因至今仍然爭議不斷。在發表的nature雜誌上,Parker等人對相關研究增添了有力的數據。
在傳統的基底神經節功能模型中,連接紋狀體和輸出結構的兩條通路以相反的方式工作。第一條通路稱為直接通路,需要通過D1多巴胺受體來激活小分子神經遞質(dSPNs)。第二條通路為間接通路,通過D2受體抑製多巴胺(iSPNs)。與直接通路相反,間接通路可以減少運動作用。
帕金森病模型的新進展
目前的基底神經節功能模型強調平衡這兩種通路是維持正常運動所必需的。而運動障礙則正是由這兩種通路間不平衡的關係導致的。例如,在傳統意義上的帕金森病,兩條通路的平衡有利於iSPN的激活,導致運動減慢;反之,運動障礙則是由於dSPN的的過度激活導致。
Parker等人使用稱為熒光顯微內窺鏡的方法來同時監測自由行動的小鼠中dSPN和iSPN的活性和空間排列。作者監測了三組小鼠:一組正常的小鼠;一組模擬帕金森的小鼠模型以及一組用L-DOPA治療的小鼠從而誘導多巴胺耗竭。當作者研究了多巴胺耗竭的帕金森動物時,他們發現dSPN活性降低和iSPN活性增加,正如常規模型預測的那樣。然而,他們還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iSPN激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如圖(藍色代表dSPN;紅色代表iSPN ,顏色的深淺代表激活的程度)。
研究意義
這項研究是過去幾年對基底神經節通路進行實驗分析的極好例子。正如Parker等人所證明的那樣,這些技術提供了對早期不成熟治療方法的見解,除了具有實質性的學術內容之外,這很可能成為開發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病的治療的新策略,最後,觀察到的基底神經節中的神經元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聚集的變化是否對帕金森病的方麵或運動障礙的發展有因果關係仍是一個疑問。無論答案如何,Parker等人的研究都為我們全麵了解這種疾病增添了新的內容。相信“再回首”帕金森病會啟發更多研究人員新的思考角度。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