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醫學

NEJM:RESCUE-Japan LIMIT研究:大麵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內治療的功能預後優於單純藥物治療

作者:fuweiwei1 來源:“ 心關注”公眾號 日期:2022-11-25
導讀

         發表在N Engl J Med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僅接受標準藥物治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聯合接受血管內治療(機械取栓)的患者其功能預後更佳,但顱內出血較多。

        近日,發表在N Engl J Med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僅接受標準藥物治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聯合接受血管內治療(機械取栓)的患者其功能預後更佳,但顱內出血較多。

        血管內治療已經成為急性腦卒中標準化治療的方法之一。指南建議,當大腦中動脈M1段或頸內動脈閉塞、影像學提示梗死區域(也稱為缺血核心)不大、阿爾伯塔卒中項目早期CT評分(ASPECTS)至少為6(範圍從0到10,值越低表明梗死區域越大)或缺血核心容積與延遲灌注區容積不匹配時,應考慮血管內治療。

        考慮到再灌注後梗死區域的出血風險,梗死麵積較大的患者(ASPECTS評分≤5)通常被排除在血管內治療的臨床試驗之外。一項對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在ASPECTS評分≤5的患者中,與單獨治療相比,血管內治療可能具有更好的功能預後和更低的90天死亡率。為明確其中聯係,研究人員在日本開展了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簽、隨機臨床試驗,納入ASPECTS評分為3~5的急性腦卒中患者。所有納入患者以1:1的比例隨機分配至血管內治療組(機械取栓+常規醫療護理)和常規醫療護理組。主要結果是90天時0~3的改良Rankin量表評分(評分範圍為0至6分,分數越高表示殘疾越嚴重);次要結果包括90天時改良的Rankin量表評分的好轉範圍及入院48小時的NIHSS評分至少提高8分的比率。

        研究結果

        從2018年11月到2021年9月,共有203例患者入組;101人被分配到血管內治療組,102 人被分配到常規醫療護理組;最終有202例患者於2021年12月完成隨訪並被納入主要分析。基線時兩組患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和臨床特征相似(表1),平均年齡76歲,44.3%為女性。入院時NIHSS評分中位數為22,ASPECTS評分中位數為3。47.3%的患者發生頸內動脈閉塞,70.9%的患者發生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59%的患者出現心房顫動,每組約27%的患者接受了人類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療。86.0%的血管內治療組患者的TICI再灌注等級為2b或更高。

        血管內治療組和常規醫療護理組90天時改良Rankin量表評分為0至3分的患者百分比分別為31.0%和12.7%(RR 2.43,95%CI 1.35-4.37;P=0.002)(表2)。血管內治療組的改良Rankin量表評分的好轉範圍優於常規醫療護理組(OR 2.42,95%CI 1.46-4.01)(圖1)。血管內治療組和常規醫療護理組入院後48小時NIHSS改善至少8分的患者百分比分別為31.0%和8.8%(RR 3.51.95%CI 1.76-7.00)

        血管內治療組48小時內任何顱內出血的發生率高於常規醫療護理組(58.0% vs. 31.4%;RR 1.85,95%CI 1.33-2.58;P<0.001),但48小時內有症狀的顱內出血或90天時的死亡沒有顯著組間差異(表2)。33.7%的血管內治療組患者和18.6%的常規醫療護理組患者發生了其他不良事件,其中心血管事件分別為9.9%和2.9%。

        原始出處:

        Yoshimura S, Sakai N, Yamagami H, et al.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Acute Stroke with a Large Ischemic Region. N Engl J Med. 2022 Feb 9. doi: 10.1056/NEJMoa211819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138767.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