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第二常見的神經係統變性病,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預計 2030 年全球 PD 患者人數將達 900 萬人,了解目前已有藥物以及未來潛在治療藥物有助於 PD 患者的治療。MDS 循證醫學綜述指出非麥角類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治療“有效”、“臨床有用”,包括吡貝地爾、普拉克索、普拉克索緩釋劑、羅匹尼羅以及羅替戈汀。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常見的神經係統變性病,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預計 2030 年全球 PD 患者人數將達 900 萬人,了解目前已有藥物以及未來潛在治療藥物有助於 PD 患者的治療。那麼,對於不同的 PD 患者,初始治療應該選擇何種藥物?近期 BMJ 雜誌發表一篇綜述,回顧了目前已有的初始治療選擇藥物及尚在研究中的一些藥物。
病理生理學和流行病學
PD 的患病率約為 0.3%,60 歲以上人群則增至 1%,PD 的發病率約為 8-18/10 萬人年。通常 50 歲以後發病,發病高峰期在 60 歲以後,既往研究顯示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PD 的發病機製主要為:細胞變性、多巴胺能缺陷。諸多研究致力於探索神經元變性死亡的機製,以期開發神經保護性藥物延緩或阻止變性過程,目前該領域已有多種藥物處於研發過程中。另一方麵,目前症狀性治療主要為多巴胺替代治療以改善運動症狀。而不管應用上述哪種治療策略,PD 患者早期治療必須包括患者教育、支持、指導用藥及非藥物幹預等。
神經保護性藥物治療
盡管雷沙吉蘭、普拉克索及羅匹尼羅等藥物相關研究尚未提示明確的神經保護性治療獲益,但神經保護性藥物研究仍在繼續,且涉及諸多不同途徑,比如減少氧化應激、改變凋亡途徑、誘導神經營養因子產生、調節細胞信號傳導等。
1、穀胱甘肽:已有研究顯示氧化應激的增加可能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因此穀胱甘肽作為抗氧化劑用於 PD 的研究。口服穀胱甘肽並不能通過血腦屏障,目前已有研究嚐試通過其他機製增加穀胱甘肽的作用。一項 I 期臨床研究正在評估經鼻給藥穀胱甘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另一項研究試圖通過飲食補充的方式增加穀胱甘肽的濃度。
2、尼古丁:吸煙者 PD 發生率較低,研究顯示尼古丁或可改變鈣相關信號通路以及免疫應答係統,從而減少或阻止神經元損傷。一項 RCT 研究正在評估 PD 患者接受尼古丁透皮貼劑治療 52 周的療效,其主要終點為治療前後 UPDRS(帕金森氏病綜合評分量表)評分的改變。
3、吡格列酮:研究顯示吡格列可減少小膠質細胞激活以及氧化應激,恢複線粒體功能。由於吡格列酮可抑製 MAO-B 活性,因此尚不清楚其具有真正的神經保護性作用還是隻是反映了抑製 MAO-B 活性的效果。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