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6歲,因“反複黏液膿血便2個月,加重1周”於2010年7月17日入我院。2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黏液膿血便,伴裏急後重,大便呈糊狀,排便次數最多時每日7~8次;無發熱、寒顫、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頭暈、黑朦。
病曆摘要
主訴 患者,男,56歲,因“反複黏液膿血便2個月,加重1周”於2010年7月17日入我院。
現病史 2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黏液膿血便,伴裏急後重,大便呈糊狀,排便次數最多時每日7~8次;無發熱、寒顫、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頭暈、黑朦。
患者於5月11在外院接受腸鏡檢查,結果顯示潰瘍性結腸炎(UC,直乙結腸型),病理檢查示黏膜慢性炎症。經美沙拉嗪(3 g/d)治療後,患者症狀略有好轉,期間仍有間歇性膿血便。
入院前1周,上述症狀加重,排便次數再次增多(7~8次/日),稀便。7月3日血常規檢查結果示:白細胞3.58×109/L,中性粒細胞38.9%,血紅蛋白115 g/L,血小板191×109/L,C反應蛋白(CRP) 8 mg/L。7月12日便常規結果示:紅細胞60~80/HP,白細胞2~4/HP。門診擬診患者為“UC”收入我院。
既往史 40年前,患者曾患傷寒,經內科治療後好轉,2010年3月接受肛瘺手術。患者無肝炎史及肝炎患者密切接觸史,無血製品輸注史,無血吸蟲疫區及疫水接觸史,無飲酒史。
配偶患有腸癌。個人史和家族史均無特殊。
入院查體和分析
體檢 患者神誌清,全身皮膚黏膜無淤點或瘀斑,無肝掌及蜘蛛痣,皮膚、鞏膜無黃染。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幹濕囉音。心率90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平坦,腹壁靜脈無曲張,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無移動性濁音。雙下肢無水腫。
分析 患者以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表現,慢性病程,外院腸鏡檢查示UC,經美沙拉嗪治療後症狀曾略有好轉。入我院前檢查結果示,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和血紅蛋白水平偏低,CRP水平增高,便常規檢查結果異常。結合臨床表現,考慮以下診斷。
診斷一:UC,直乙結腸型,是否為活動期待確定,可能是慢性複發型。診斷二:肛瘺術後。
診治經過
實驗室檢查
入院後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3.4×109/L,中性粒細胞27.9%,單核細胞18.7%,淋巴細胞47.7%,血紅蛋白95 g/L,血小板152×109/L; CRP<8 mg/L;血沉94 mm/h;免疫球蛋白(Ig):IgG 35.3 g/L,IgM 2.12 g/L,IgE 3290 IU/ml;補體:C3 0.47 g/L,C4 0.11 g/L;結核抗體陽性。
肝功能 前白蛋白110 mg/L,白蛋白26.7 g/L,其他指標正常。
便常規 大便黃色,糊狀,隱血試驗陰性。腎功能、電解質、D-二聚體、腫瘤指標、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自身免疫抗體、抗中性白細胞胞漿抗體(ANCA)均正常。
入院第5天 患者體溫升高。再次複查血常規,各項指標變化不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陰性。患者接受病毒唑抗病毒後治療後效果不佳。
血常規複查結果 白細胞3.3×109/L,中性粒31.0%,單核細胞18.8%,淋巴細胞48.0%,血紅蛋白98 g/L,血小板180×109/L;CRP<8 mg/L;T細胞亞群:CD3 62.2%,CD4 6.1%,CD8 51.2%,CD4/CD8 0.12。
肝功能:前白蛋白142 mg/L,白蛋白29.9 g/L,餘正常;腎功能、本周蛋白水平正常; 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分別為5.5 mg/L和6.03 mg/L;血培養:無細菌生長;嗜異性凝集試驗陰性。
EB病毒-IgG(+)、IgM(-),巨細胞病毒-IgG(+)、IgM(-)。
2周後檢查結果 白細胞2.8×109/L,中性粒39.2%,單核細胞15.9%,淋巴細胞42.3%,血紅蛋白105 g/L,血小板187×109/L;CRP <8 mg/L; IgG 44.5 g/L,IgM 2.64 g/L,IgA 7.13 g/L,IgE 1680 IU/ml;輕鏈kap 10.4 g/L, 輕鏈lam 10.4 g/L; CD3 72.3%,CD4 5.2%,CD8 61.9%,CD4/CD8 0.08;M蛋白電泳、EB病毒DNA正常; 總淋巴細胞計數:CD3 77.4%,(絕對值470/mm3),CD4 7.1%(絕對值 43/mm3),CD8 65%(絕對值397/mm3),CD4/CD8 0.11,自然殺傷細胞20.5%(絕對值120/mm3), CD19 1.8%(絕對值11.0/mm3),CD20 1.5%(絕對值 9/mm3)(圖3~4)。
輔助檢查
腸鏡檢查 可能為直乙結腸型UC(穩定型,圖1~2)。
B超 後腹膜、雙頸部、鎖骨上、腋窩、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右側腹股溝最大者為22 mm×9 mm),右側甲狀腺小結,肝囊腫。
胸片及頭部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無明顯異常,左上頜竇及篩竇炎。
腹部CT(平掃+增強)+CT血管造影 肝囊腫,腹膜後多發斑塊狀軟組織密度影,不除外淋巴結腫大。內耳道MRI顯示左側副鼻竇炎,鼻咽部軟組織增厚,左側咽隱窩略平,咽鼓管表麵信號增強。
鼻腔內鏡 鼻炎、鼻咽部組織增生。
18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 未見明顯異常。
聽力測試 右耳正常,左耳Ⅰ、Ⅲ波分化不佳,Ⅴ波引出,潛伏期延長。
骨髓活檢 骨髓造血增生減少,全片無紅係、巨係細胞,可見堆積血小板。
病理學診斷
2010-07-20 腸組織病理學診斷 升結腸慢性炎症,活動性。
2010-08-06右腹股溝、右頸部淋巴結病理學診斷 反應性增生。
治療及轉歸
患者入院後的腸鏡檢查提示直乙結腸型UC,結合其病史,給予柳氮磺吡啶(SASP,1.0 g,qid)抗炎,複方穀氨酰胺腸溶膠囊(2粒, tid)修複腸道黏膜,酪酸梭菌活菌片(2片,tid)調節腸道菌群。
此後,患者的黏液膿血便症狀有所好轉,但因出現皮疹而停用SASP。
入院第5日,患者體溫升高(最高達39.8度),無咳嗽、咳痰,無寒戰、尿痛、尿頻等。查體示患者口角、鼻唇溝處出現皰疹,全身淋巴結均可觸及,邊界清,無壓痛。血培養、HIV抗體、胸片陰性。多次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下降,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比例升高,考慮為病毒感染,遂給予病毒唑治療(0.3 g,iv)。患者體溫下降,但每日午後及傍晚仍有升高(<38.5度)。結核菌素試驗、胸片檢查等排除結核。
病毒唑連續使用5日後未獲明顯療效,停用;同時積極補充維生素,症狀無明顯好轉。
患者自訴近期頭暈、耳鳴伴聽力下降,內耳道MRI檢查和聽力測試後,請五官科醫師會診,認為患有雙側感音型耳聾,予以甲鈷胺(1.0 mg,tid)口服。因患者持續發熱伴全身淋巴結腫大,請血液科會診後行骨穿和骨髓活檢、M蛋白電泳、淋巴結活檢等,排除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
治療1個月後,患者突發四肢及軀體散在粟粒樣斑丘疹,壓之不褪色,無瘙癢,皮膚科會診後考慮麻疹樣紅斑(病毒感染),給予氧化鋅洗劑外用,3天後皮疹消退。
住院期間,患者CD4水平明顯下降而CD8水平明顯上升,提示T細胞免疫低下。再查HIV抗體,結果呈陽性,送上海市疾病控製中心複查並證實。追問病史,患者為同性戀,於當日出院,赴公共衛生中心接受專業診治。
最終診斷
艾滋病、男同性戀腸綜合征。
分析與討論
HIV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係統細胞的逆轉錄病毒,主要破壞人體免疫力,可引起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和腫瘤。1981年美國首次發現HIV,至今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HIV感染機製
HIV通常存在於感染者和患者的體液(如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等)及多種器官中,它可通過含有HIV的體液交換或器官移植傳播。
HIV可經皮膚破口或黏膜進入血液,攻擊並破壞CD4+T細胞,使患者喪失正常的免疫功能,因此為條件性感染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此外,HIV還是嗜神經細胞病毒,對神經細胞具有親合力,可侵犯神經係統,破壞腦組織;或繼發條件性感染而致各種中樞神經係統病變。
HIV如同其他逆轉錄病毒一樣,當逆轉錄酶將HIV RNA作為模板而合成前病毒DNA,並將其整合到宿主細胞的DNA中時,HIV帶有的致癌基因可使細胞發生癌變;特別是在細胞免疫遭到破壞、喪失免疫監視作用的情況下,更易發生細胞癌變。
HIV感染的臨床分期
HIV的潛伏期為2~10年,從HIV侵入人體開始,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感染、無症狀感染、艾滋病前期和艾滋病四期。
HIV感染早期(急性期) 多無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流感樣或傳染性單細胞增多症樣表現,如發熱、關節痛、咽痛、腹瀉、乏力,盜汗、淋巴結腫大和皮疹等。
無症狀感染期 雖無臨床表現,但血中可檢出HIV、HIV核心和包膜蛋白抗體,因此具有傳染性,該階段可持續2~10年。
艾滋病前期 主要表現為全身各部位≥兩處的淋巴結腫大,直徑>10 mm,無壓痛,活檢呈反應性增生,部分患者的症狀持續1年後可逐漸消散。
艾滋病期 除發熱、乏力等全身症狀外,還可有頭痛、癲癇等神經係統表現,甚至出現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蟲病)和繼發性腫瘤(如卡波西肉瘤等)。
該患者入院後持續發熱、乏力,多次出現皮疹、口唇皰疹,曾認為是藥物過敏反應,但持續幾日後均可自行緩解。診治過程中發現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右腹股溝、右頸部淋巴結活檢提示反應性增生。雖然患者以“黏液膿血便”收入院,但疾病卻呈全身性,包括鼻咽部組織增生、感音性耳聾,均提示可能存在另一種疾病。
診斷方法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結果顯示,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減少;T細胞總數和CD4+T細胞減少,CD4/CD8<1.0;血清β微球蛋白水平升高,血清轉氨酶或腎功能異常。
診斷必須有病原體檢測依據: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可連續兩次檢出HIV抗體,同時可經蛋白印跡或固相放免沉澱等檢測結果證實;ELISA法測血清p24抗原陽性,從血漿、腦脊液等分離出HIV;聚合酶鏈反應法檢測HIV-RNA、HIV-前病毒DNA陽性。
但須強調的是,人體在感染HIV之後,一般需要2周時間才能逐漸產生病毒抗體,這段時間稱為“窗口期”。由於不同個體對HIV免疫反應不一,“窗口期”的長短也有差異。因此,對於近期曾有高危行為者,一次實驗結果陰性不能輕易排除HIV感染,應複查。
臨床診斷 根據高危因素、血清學指標、CD4/CD8比例倒置、流行病學史和嚴重機會性感染或腫瘤病史,考慮艾滋病可能。
患者在外院被首診為潰瘍性結腸炎(UC),此次為確定診斷而入消化病房接受腸鏡等檢查。患者在結腸鏡檢查後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發熱、淺表淋巴結腫大、麵部皰疹和聽力下降。實驗室檢查結果示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減少,CD4/CD8比例倒置;進一步淋巴結活檢、骨穿及骨髓活檢基本排除淋巴瘤。雖入院時檢查血清HIV抗體為陰性,但筆者仍高度懷疑HIV感染,再次檢查後證實診斷,而其同性戀的事實進一步印證了艾滋病的診斷。
HIV感染者可有胃腸道病變,最常累及的部位是結腸,臨床表現可有持續性或階段性膿血便、發熱、心率加快、衰弱、貧血、消瘦等症狀。腸鏡檢查可見結腸多發性潰瘍,黏膜充血、水腫、糜爛,類似於慢性非特異性UC的表現。從臨床角度來講,男同性戀者可有類似的臨床病理表現,被稱為男同性戀腸綜合征。當血液CD4淋巴細胞計數<200/mm3時容易發生感染性腹瀉和腸道病變。
因此,各專業醫務人員均要加強對艾滋病知識的學習,詳細追問病史,並反複進行HIV抗體檢查,借以減少誤診。
治療方法
HIV感染至今仍無有效療法。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增強免疫力、治療並發症和對症治療。
抗病毒藥物分為核苷類似物逆轉錄酶抑製劑(齊多夫定、拉米夫定等)、蛋白酶抑製劑(如利托那韋)等。若患者出現卡氏肺孢子蟲肺炎,須加用螺旋黴素;如並發卡波西肉瘤,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行聯合化療。
對HIV感染患者的心理疏導同樣至關重要,尤其對於憂鬱絕望者,應由專業人員給予心理和精神治療。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