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老年人肝癌綜合治療長期存活一例

作者:李軍、欒複新 來源:醫口袋 日期:2016-12-01
導讀

患者男性,76歲。有慢性遷延性肝炎病史20餘年,因右上腹隱痛1個月於1990年5月入院。入院後檢測甲胎蛋白(AFP)為173μg/L,腹部CT見肝右葉頂部有一直徑2.5cm的圓型低密度影,未見其他明確病灶。腹部B超未見門靜脈門脈瘤拴:臨床診斷為原發生旰癌。

關鍵字: 老年人 | 肝癌

患者男性,76歲。有慢性遷延性肝炎病史20餘年,因右上腹隱痛1個月於1990年5月入院。入院後檢測甲胎蛋白(AFP)為173μg/L,腹部CT見肝右葉頂部有一直徑2.5cm的圓型低密度影,未見其他明確病灶。腹部B超未見門靜脈門脈瘤拴:臨床診斷為原發生旰癌。同年6月行肝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出現腫瘤染色,7月行手術切除,病理報告為高分化肝細抱性肝癌,大小為3.2cm*3.0cm*1.8cm,送檢物切緣未見癌組織。術後口服優福定、三苯氧胺2年餘。1993年10月9日部B超示肝右後葉3.1cm*3.3cm占位,AFP正常,考慮為原發性肝癌術後複發、即行肝動脈栓塞化療術,卡後複查CT示碘油無聚集。同年11~12月共5次行B超引導下無水酒精肝內注射,1994年1月2次行B超引導下門脈化療。1994年2月複查B超,發現右後葉1.9cm、右前葉1.1cm2個新發病灶,同年5~6月2次行B超引導下激光治療。11月腹部B超示肝內數個新發病灶、大小為2.5~3.4cm不等,於1995年1~8月先後2次激光治療,1次B超引導下脈穿刺化療。1998年5月核磁共振檢查(MRI)示肝右葉下段3.2cm新發病灶,同年6月至1999年1月先後3次行B超引導下微波治療,1999年6月B超見肝右葉1.8cm、2.5cm2個新發病灶,同年7月行肝動脈桂塞化療術。自發病以來、患者自行輔以幹擾素、胸腺肽肌注、中藥扶正及氣功鍛煉等治療,至2000年2月已存活9年10個月。

作者討論

討論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後自然存活1年者僅為5.6%,3年者為0。外科治療仍是肝癌治療的主要手段。對手術後或不能手術的患者,綜合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的一個重要措施。據資料顯示,影響肝癌預後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腫瘸大小、門脈內癌栓及治療方法。而治療方法的選擇應根據病情,強調個體化,特別是老年患者,肝細胞數減少,再生能力減弱,肝髒儲備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對治療的耐受性減低,手術治療風險大,術後易並發出血、肝功能衰竭等,故綜合治療更顯重要。本例患者直徑小於5.0cm的病灶,在B超引導下行微波固化,酒精注射、激光消融等收到較好的效果,對於後來肝內多發,直徑較大,特別是血供豐富的病灶,采取肝動脈栓塞化療也有良好療效。據統計,綜合治療此類患者的療效,國內報道1、3、5年生存率分別為52.6%、18.5%、6.4%、國外文獻1、2、3年生存率分別為67.0%、22.3%、3.3%、遠高於選擇單純方法治療者。對於經上述治療後腫瘤縮小並行二期手術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可達88.0%、48.0%、20.0%,而國外報道5年生存率為35.0%。鮮有存活近10年的報道。綜合治療可發揮不同方法的相加或協同作用,對延長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重要意義。本例患者存活9年10個月,現仍健在。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