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小改進讓胰腺癌早期診斷準確度幾近翻倍

作者:佚名 來源:奇點網 日期:2017-03-21
導讀

胰腺癌是一種臨床表現隱匿、發展迅速和預後極差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胰腺癌在所有主要癌症中具有最低的存活率,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在其早期可治療階段中檢測該疾病的診斷工具。

關鍵字: 胰腺癌 | 早期診斷

胰腺癌是一種臨床表現隱匿、發展迅速和預後極差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胰腺癌在所有主要癌症中具有最低的存活率,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在其早期可治療階段中檢測該疾病的診斷工具。

近日,由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高級醫學成像和光學中心主任Lev T. Perelman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意義重大的新工具,利用散射分光鏡技術和診斷算法,能夠快速區分出胰腺良性囊腫、癌性和癌前期囊腫,準確度高達95%。而傳統的術前檢測準確度隻有58%。該團隊的初步研究成果發表在上周的《自然》子刊《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1]。

胰腺癌通常在晚期階段才被檢測到,並且預後不良。按照醫學界的說法,21世紀,胰腺癌已取代肝癌,成為新“癌王”。胰腺癌之所以被稱為“癌王”,首先因為它發病率高,而且很難早期發現,一旦被發現50%以上是晚期;其次胰腺癌的死亡率很高,5年生存率不足5%,基本上每年有多少人被診斷出胰腺癌,就有多少人去世[2]。

Perelman教授表示:“約有五分之一的胰腺癌發生於胰腺囊腫,但並非所有的胰腺囊性病變都是癌性的。” 目前,醫生通常是依靠內鏡超聲引導下的細針穿刺活檢(EUS-FNA)來檢測胰腺囊腫的瘤性。從囊腫中提取組織液體,然後檢測是否存在癌細胞或者疾病的指示性跡象。

然而,由於囊液通常包含很少的細胞,流體化學分析也缺乏準確性,這種檢測方法隻有58% 的準確度。而這58%的準確度,往往會導致更可怕的後果。不僅會嚴重耽擱早期胰腺癌的發現和治療,而且不準確的診斷還會讓患者承受不必要的胰腺手術。要知道在胰腺上動刀子,是有著巨大風險的。

有一個說法是,胰腺癌手術是普外科手術中最難的。普外科手術按難度係數劃分,可分為四級,胰腺癌手術是最難的第四級,手術步驟多且複雜。胰腺是腹腔中最隱秘、累及血管和器官最多的髒器,解剖結構最為複雜,手術稍有不慎便會引起大出血。手術一般還要切除十二指腸和一部分空腸,同時重建多髒器間的連接。如此大動幹戈,胰腺術後並發症的發生率也遠遠高於其他普外科手術[3]。

當患者出現胰腺囊性病變後,既無法準確診斷是否為良性囊腫,也不敢輕易選擇高風險的手術,就算最後被確診為胰腺癌了,又基本上是晚期。麵對胰腺手術的高風險、晚期胰腺癌極高的死亡率,顯然我們需要新的診斷方法,來盡早準確識別出需要手術幹預和不需要手術幹預的胰腺囊腫。

研究團隊這次開發的新工具,利用散射分光鏡技術(LSS),通過對組織的反射光譜進行分析,能夠觀察到胰腺中癌性或癌前細胞中的結構變化。並為此開發出一套診斷算法,根據對光譜的分析,判斷組織的癌性和良性。其結果,可以用來指導醫生判斷病人的胰腺囊腫是否需要手術,從而降低這個決策以往存在的高風險。

在Perelman博士和同事的一係列實驗中,LSS技術實現了在胰腺囊腫鑒別中95%的準確度。雖然新技術需要進一步測試,但LSS技術絕對可以代表胰腺癌的一個重大進步。

體內空間使用的光纖探針工具

在內鏡超聲引導下通過體內細針穿刺進行囊腫表麵的LSS檢測及光譜診斷

(通過口腔引入,內窺鏡前進到十二指腸,並且用FNA針在超聲引導下穿透囊腫。 光纖從探針尖端延伸,照亮內部囊腫表麵的位置。)

研究人員分析了13個來自於最近手術中囊腫的反射光譜,並將結果與其他惡性腫瘤確定的方法(包括術前成像、FNA活組織檢查和術後組織分析)進行比較。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LSS技術在每種情況下都與術後分析具有相同的診斷。在另一個測試中,研究人員將一個微型LSS光纖探頭插入FNA探針。在所有已確診為癌性或良性的9例患者,均通過LSS技術得到了準確診斷[4]。

文章的共同作者,BIDMC癌症中心的Douglas K. Pleskow博士表示,這是一項在胰腺囊腫檢測中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技術。利用新的LSS技術和診斷算法,來鑒定胰腺囊性病變的惡性潛能,具有高準確度、快速、便捷和便宜等優勢。不僅為及時區分出胰腺良性囊腫、癌性和癌前期囊腫提供了巨大希望,而且能夠準確地鑒定出需要外科手術的胰腺囊腫。如果新技術能夠得到廣泛使用,就可以避免諸多胰腺良性病變中不必要的胰十二指腸等切除手術,更重要的是,可以鑒定出原本可能錯過的惡性囊腫,從而將胰腺癌扼殺在搖籃裏[4]。

參考資料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3/170313135052.htm?winzoom=1

[2] http://cancer.39.net/a/121009/4064010.html

[3] http://health.sohu.com/20151020/n423718277.shtml

[4]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17-0040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