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同一團隊在不同期刊發表了兩篇文章,第一次明確證實:運動能夠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而且,這份積極影響與其他因素(例如飲食、抗生素)無關。
近期,同一團隊在不同期刊發表了兩篇文章,第一次明確證實:運動能夠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而且,這份積極影響與其他因素(例如飲食、抗生素)無關。
腸道菌群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其結構和組成受很多因素影響,包括運動、飲食、外界刺激等。現在,來自於伊利諾斯州大學的Jeffrey Woods教授帶領團隊在小鼠、人類身上分別進行了相關試驗,首次證實了運動對腸道菌群的積極作用!
1運動積極改善腸道菌群,且獨立於飲食、抗生素等因素
《Exercise training-induced modific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persists after microbiota colonization and attenuates the response to chemically-induced colitis in gnotobiotic mice》
在這篇發表在《Gut Microbes》期刊的文章中,Jeffrey Woods教授和團隊以小鼠(運動、久坐不動)為模型,采集它們的排泄物分別移植至久坐不動、無菌小鼠的腸道中。
這些受體小鼠(移植了其他小鼠腸道菌群)腸道微生物的變化能夠反映捐贈小鼠的菌群變化,從而能夠比較出運動、久坐不動對小鼠腸道微生物的影響差異。
結果顯示,移植了運動小鼠腸道菌群的小鼠,其腸道內負責分泌丁酸鹽(butyrate,一種短鏈脂肪酸,有利於腸道細胞生存、減少炎症、為宿主提供能量)的微生物比例較高。而且,這些小鼠對潰瘍性結腸炎有更強的抵抗力。
文章第一作者Jacob Allen表示:“我們發現,接受運動小鼠腸道菌群的小鼠對腸炎誘導分子的反應減弱了,而且炎症減少、再生分子增加。這些變化有利於腸道健康的恢複。”
2運動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因胖瘦而不同
《Exercise Alters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Lean and Obese Humans》
在第二項研究中,Jeffrey Woods團隊招募了18名瘦的人、14名肥胖且久坐不動的成年人作為受試對象,采集他們的腸道微生物。
具體過程包括:受試對象被要求參加一項有助於心血管健康的運動(每次30-60分鍾、每周3次、連續6周)。之後,會進入一個為期6周的久坐不動模式。在試驗開始之前、運動模式結束之後、靜坐模式結束之後這3個時間點,研究人員會分別采集參與者的腸道微生物樣本進行分析。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參與者的飲食習慣與往常一樣。
結果顯示,運動會增加腸道中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特別是丁酸鹽的水平。一旦參與者進入不運動的生活模式,這些化合物的含量會再次下降。對微生物組進行測序分析揭示,這些變化與分泌SCFAs的微生物比例改變有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期刊。
而且,在試驗開始之前,瘦的人體內分泌SCFAs的微生物較少。伴隨著運動,這類有益的細菌數量會顯著增加。但是,對於肥胖的人而言,這份積極作用並不很明顯。而且,試驗的每個階段,不同體型的人的腸道微生物組成也存在差異。
綜上所述,運動能夠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且增加有利於腸道健康的微生物比例。考慮到,不同體型的人一開始的腸道菌群結構就明顯不同,所以Jeffrey Woods教授認為依然需要投入很多工作,以明確這些變化背後的原因。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