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結腸癌與人們食用紅肉(如牛肉)有著很大的相關性。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3:1。
60%至70%的直腸癌患者在最初診斷時被歸類為cT3期,他們的5年生存率僅為30%至80%。這表明這些病人在治療前需要進一步分層。雖然T3患者的預後明顯不同,但NCCN臨床實踐指南仍建議對T3患者進行新輔助治療(NCRT)。越來越多的研究對其合理性提出了質疑,因此,選擇能從NCRT中獲益的高風險T3患者以及適合直接接受手術的低風險T3患者,是個體化醫療的關鍵挑戰。腫瘤外侵深度(EMD)已被證明是直腸癌局部複發的獨立預測因素。許多研究提出了不同的EMD截止值作為T3亞期標準最常用的標準包括UICC標準(T3a,<1mm;T3b,1-5mm;T3c,5-15mm,T3d,>15mm)和RSNA標準(T3a<5mm,T3b:5-10mm,T3c>10mm)。
目前的T3亞型標準有明顯的局限性:首先,T3亞型的分界線分期的界限是來自於病理研究,而且體外標本和體內圖像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直接使用病理分界線作為MRI分期標準是不合適的;其次,EMD測量的觀察者內部和之間的可重複性很差。在臨床實踐中,UICC標準的T3a,即浸潤深度小於1mm,尤其難以測量。因此,現有的T3分期標準在臨床實踐中是不可行的。最近,研究人員發現腫瘤侵犯最深處與直腸係膜之間的距離和直腸係膜之間的距離(DMRF)是一個不僅與EMD相關、易於準確測量的指標,而且與腫瘤最深層侵犯的距離無關。因此,本項研究旨在探究治療前 MRI 上腫瘤浸潤最深與直腸係膜筋膜之間的距離是否可以區分 cT3 直腸癌患者的預後。
本研究包括一個前瞻性單中心觀察性隊列和一個回顧性多中心獨立驗證隊列。納入的患者是2013 年 1 月至 2014 年 9 月在中國 4 個醫療中心接受新輔助放化療後根治手術的 cT3 直腸係膜筋膜陰性直腸癌患者。研究人員測量了基線 MRI 與最深腫瘤浸潤和直腸係膜筋膜之間的距離、腫瘤浸潤的壁外深度和直腸係膜厚度。最深腫瘤侵犯和直腸係膜筋膜之間距離的截止值由時間依賴性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線確定。
前瞻性和獨立驗證隊列分別包括 124 和 274 名患者。研究結果發現最深腫瘤浸潤和直腸係膜筋膜之間的距離是癌症特異性死亡的唯一預測因子(HR,0.1;95% CI,0.0-0.7),也是遠處複發的重要預測因子(HR,0.4;95% CI, 0.2–0.9)。分類為 T3a/b 和 T3c/d 的患者在預後方麵未觀察到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因此,作者說道基線 MRI 上最深腫瘤浸潤和直腸係膜筋膜之間距離為 7 mm 的截止值可以將 cT3 直腸癌與不同的預後區分開來。臨床上建議在基線 MRI 上使用最深腫瘤浸潤和直腸係膜筋膜之間的距離進行局部和全身風險評估,並提供量身定製的新輔助治療方案。
原始出處:
Zhang, Xiao-Yan.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ance to Mesorectal Fascia and Prognosis of cT3 Rectal Cancer: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Study From China.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2022.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