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胃息肉?
一、什麼是胃息肉?
胃息肉醫學標準術語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變,是突出於胃黏膜表麵的良性隆起性病變,表麵常較光滑。
通俗地說,就好比皮膚上長出的漂亮的瘊子,可以是一個獨行俠占山為王,也可以是梁山一百單八將,甚至是群魔亂舞。
它們有的天良未泯,有的喪盡天良。
它個頭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綠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如果長了數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這大多是“出身不好”,與基因有關。
二、胃息肉的分類和分型
大體上可以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兩大類。
山田分型將胃內隆起性病變按其形態的不同,不論性質,分為四型:
I 型:呈丘狀,隆起的起始部較平滑而無明確的界限;
II 型:呈半球狀,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確的界限;
III 型: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亞蒂;
IV 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顯的蒂部。
1 腺瘤性息肉
約占胃息肉的10%~25%,癌變率高,可達30%~58.3%,尤其瘤體較大(>2 cm的廣基息肉)、絨毛狀腺瘤、伴異型增生者惡變率更高。
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
息肉數目越多,癌變率越高;
息肉的病理類型中腺瘤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越高;
帶蒂的腺瘤樣息肉癌變率較低,而廣基腺瘤樣息肉癌變率較高;
這個家夥是潛在的殺手,隻要有足夠的時間,加上不注意生活細節,終有一天會發展為腺癌。
所以,對這些息肉決不能姑息養奸,一經發現,格殺勿論,並要定期複查,隻要他一露頭,就切,猶如剿匪,務必斬草除根。
2 增生性息肉
大部分胃息肉屬於這一種,一般不會癌變,但是可能會帶來消化道症狀;
增生性息肉有0.4%~1.76%的癌變概率,HP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息肉惡變。1%~20%存在灶性異型增生,且當直徑>1 cm和有蒂時候風險會增加。
這在醫學上屬於小概率事件,不必擔心。
根除幽門螺杆菌後,大約40%的息肉會完全消退。
但是,作為消化科醫生,還是提醒你,盡管它一般不會癌變,如果比較大(>2 cm),還是要切除為好。
3 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腫,分散發性和家族性兩種。
前者可能和長期用”質子泵抑製劑“(拉唑類藥物)有關,是沒有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標誌之一,異型增生灶發生率<1%,所以一般認為基本不會癌變(但近年來的報道顯示,有個別癌變病例)。後者25%~41%會發生不典型增生,兩者在內鏡下難以區別。
如果證實與長期服用PPI相關,可考慮暫停或減量PPI,或者以替丁類替代。
4 特殊的胃息肉(比較少見)
①錯構瘤性息肉:多發於胃竇,常為單發,無惡變傾向。
②異位性息肉:多為良性。
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發於胃竇,約5%為腺瘤性;50%~90%的患者存在於十二指腸腺瘤和壺腹部腺瘤,多為惡性。
三、長了胃息肉,未必有症狀
其實很多人長了息肉根本不知道,因為大多沒有任何症狀,隻是在偶然胃鏡檢查時發現。
有的可出現上腹部輕微疼痛或不適、惡心、厭食、消化不良、體重下降及慢性腹瀉等症狀。
如果息肉表麵糜爛、潰瘍,可以發生間歇性或持續性出血。
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於幽門或息肉樣胃竇黏膜滑入十二指腸,則可以出現幽門梗阻症狀。
四、隻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才會癌變
很多朋友發現息肉後,大都比較緊張,我接診的一個女病人甚至當場大哭不止。
其實,胃息肉的絕大部分是良性的,可以和你相伴終生。
隻有腺瘤性息肉,才會癌變,而且也不是100%,大可不必緊張。
胃息肉發生癌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數目、部位、上皮間變程度、年齡以及地區和種族等:
1 息肉的大小:
呈正相關,即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
直徑小於1.0 cm的有蒂息肉癌變率小於1%;
直徑在1~2 cm者癌變率通常為10%;
直徑大於2 cm的癌變率通常為50%。
2 息肉的組織學類型:
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高,其中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為1%~5%,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變率則介於兩者之間。
也有人將息肉發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稱之為原位癌 ,這時異常細胞僅局限於上皮的表麵而未侵犯到腺體的基底膜。
3 息肉的形態:
有蒂息肉癌變率較低而無蒂息肉癌變率高。息肉表麵光整者癌變率小於5%,呈乳頭狀者約近35%,呈菜花狀或分葉狀者約為50%。無蒂息肉如表麵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壇狀易癌變。
4 息肉的部位:
胃息肉的多發部位是胃竇約占65%,其次為胃體部約占20%。此外,一般認為多發性息肉的癌變率高於單發者;年齡越大息肉發生機會越多癌變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時間越長,癌變的危險性越大。
5 多發性息肉的惡變率比單個息肉高。
6 增生性息肉極少惡變
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屬於胃腺體增生延長,排列比較紊亂,腺體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有的中間夾有未成熟的細胞,絕大多數無不典型增生,癌變率隻有0.4%左右。
所以,胃息肉一經發現,必須取活檢,以證實息肉是腺瘤性息肉還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則上需要切除治療,以絕後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據病因,采取相應措施。
五、為什麼會長胃息肉?
盡管息肉發生的原因並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認為與以下這些因素有關:
遺傳:
基因變異與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關,具體機製未明;
幽門螺杆菌感染:
幽門螺杆菌能釋放多種炎症介質及細胞因子,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刺激胃上皮細胞增生,導致胃息肉產生;根除後,息肉會縮小或消失;
膽汁反流:
十二指腸液含有膽酸、胰酶,反流入胃內,可損害胃黏膜,並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導致胃息肉產生;同時,大量反流液使胃內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導致增生性息肉產生;
抑酸藥:
長期服用抑酸藥可導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進胃腺體囊狀擴張,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與服用該藥密切相關,部分該類患者停用抑酸藥後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吸煙:
可能與吸煙會增加幽門螺杆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關;另一方麵,煙草煙霧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可結合DNA形成加合物,幹擾細胞複製,影響DNA修複,使胃黏膜發生不可逆轉的基因改變,促進息肉的形成;
飲酒:
可損傷胃黏膜,慢性胃發生率明顯增加,細菌繁殖增加,促進亞硝胺類致癌物質合成,從而增加胃息肉發生的風險;
某些食物:
有人認為較多肉類(紅肉)、醃製食物、油炸食物,較少進食蔬菜類,高脂血症、肥胖等會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風險。
年齡性別:
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六、哪些息肉需要治療?
鏡下切除息肉過程
胃息肉一般多為良性,無症狀者勿需治療。切除手段首選內鏡下切除。
增生息肉為非腫瘤性息肉,因為不會發生惡性病變,經內科對症處理,效果較好。
依據《中國消化內鏡活檢與病理學檢查規範專家共識》處理原則為:
1.散發息肉:應當活檢或切除。
2.腺瘤性息肉和直徑≥1cm的息肉:應當切除。
3.多發息肉:切除最大的,並對其他息肉進行活檢(至少是有代表性的活檢),進一步治療方案建立在組織學結果上。
4.活檢:在胃角、胃竇距幽門 2-3cm 的大彎側和小彎側,胃體距賁門 8cm 的大彎側和小彎側(胃體中部大小彎),共取5塊活檢。
5.周圍黏膜的評估:一旦對息肉活檢或切除,應當同時對胃體和胃竇黏膜取活檢,並行HP檢測。
6.對於年輕、有大量胃底腺息肉的患者應考慮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可能性。
7.對於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推薦在非息肉部位活檢,若伴有 Hp 感染,則應予以根治。
建議是:
1.小息肉(直徑小於0.5 cm的),可以在做胃鏡檢查順便夾除,也可以擇機切除。
2.病理證實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徑>2cm,廣基的,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必須格殺勿論,並遵醫囑定期複查。
3.多發性息肉,可以選擇分期分次切除。
4.家族性息肉,要結合腸鏡及其他檢查,選擇合適的時間及時手術。
5.對於病理證實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疑癌、或已經癌變的,建議視具體情況,內鏡下行EMR或ESD術,或者外科手術治療。
七、切除其實很簡單
1 內鏡治療
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內鏡治療息肉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多數為一次性治療,少數需分次切除。
2 內鏡治療方法
①高頻電凝切除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頻電流產生的熱效應使組織凝固、壞死而達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②微波灼除法:適用於直徑小於50 px的無蒂息肉,對較小息肉可1次性灼除,較大者則需多次治療。
③激光法:多用於寬蒂或無蒂息肉的治療。
④尼龍絲及橡皮圈結紮法:通過結紮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壞死,達到治療目的。
⑤氬離子凝固術:主要適用於廣基無蒂,直徑小於37.5 px者。
⑥對於較大的息肉也可采取內鏡下EMR或ESD切除。
3 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為:
主要用於內鏡下無法保證切除徹底,或者已經發生浸潤性惡變者。
①大於50 px的無蒂或廣基型息肉。
②息肉進行性增大者。
③病檢為腺瘤性息肉伴異型增生、疑癌、已經癌變者。
八、怎麼預防?
實際上,幾乎不可能100%預防,因為息肉的發生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我們做到的就是盡量減少其發生率:
具體預防措施有以下幾點:
1.戒煙戒酒,飲食規律,盡量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等;
2.治療膽汁反流、幽門螺杆菌感染等,消除胃部長期刺激因素;
3.避免濫用胃藥,特別是一些抑製胃酸分泌的藥物。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