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癌前病變:不完全性腸化、巴雷特食管、各種異型增生、腺瘤性息肉,要積極治療、定期複查,必要時內鏡下切除;腺瘤性息肉一經發現格殺勿論,並定期複查。
真正的癌前病變:不完全性腸化、巴雷特食管、各種異型增生、腺瘤性息肉,要積極治療、定期複查,必要時內鏡下切除;腺瘤性息肉一經發現格殺勿論,並定期複查。
醫生,我的活檢報告出來了你幫我看下。”
一位40多歲的病人做了胃鏡檢查
取了病理化驗,病例報告顯示
胃竇局灶性萎縮,個別腺體腸化
他立刻嚇得要死,嘴裏嘟囔著
“我要得癌了,我要死了...”
我們再三解釋,也無濟於事
他堅信自己在網上搜到的
離癌症隻有一步之遙了
很多人一旦看到
“萎縮”、“腸化”、“息肉”等字眼
就會覺得大事不好
果真如此嗎?
今天,咱們就科學、嚴謹地
說說癌前病變這些事兒
什麼是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顧名思義就是癌症發生前的一些病理狀態。
癌症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長時間、漸進的過程,其過程可分為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癌、轉移癌四個階段。
體內一個正常細胞從增生開始到完全癌變,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而當你發現這個細胞出現異常增生時,它就有了癌變的可能性,如果再繼續發展就有可能發展為癌,這個過程叫癌前病變。
簡單來說,出現癌前病變,就有癌變的可能,但不是癌症,也不是一定發展成癌症。
癌前病變是多因素造成的,如慢性炎症、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遺傳因素。癌症都會經曆癌前病變,但它們中的大部分可能會處於一種穩定狀態,有的甚至會逆轉到正常狀態,最終有極小一部分演變成癌症。
因此,對於癌前病變,我們要有正確的認知:
1、癌前病變並不是癌!隻是一個病理學名詞,不是一種病名;
2、癌前病變大多數不會演變成癌!僅僅是其中少部分可能演變成癌症;
3、許多癌前病變可以通過改善生活習慣、對症治療等,可以達到維持現狀、甚至能夠逆轉,即使出現了進展,通過及時的複查發現,也能在癌變前進行手術根治。
消化道的哪些情況才叫癌前病變?
目前網上所傳的有以下幾種“癌前病變”:粘膜白斑、胃、腸道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腸化、胃潰瘍、幽門螺杆菌感染等等。
1食管粘膜白斑:
食管粘膜角化過度,出現白色斑塊狀變化,稱為食管粘膜白斑。隻在病理上發生角化不良和不典型增生改變,屬癌前病變。
有報道其惡變率為5%。多見於40歲以上男性,主要是局部刺激(如吸煙、飲酒和刺激性食物等)和某種營養物質缺乏引起,一般無明顯自覺症狀,後期白斑對於熱和刺激性食物特別敏感。
一般不需特殊治療,但應祛除病因,包括戒除煙、酒、酸、辣等嗜好。大多呈良性經過,預後良好。
但要定期複查胃鏡,發現白斑迅速擴大、表麵粗糙、增厚、皸裂、破潰、硬結時,可出現胸骨後疼痛,應取活檢排除癌變。
病變擴大者,尤其發生異型增生者,可在內鏡下行局部切除或電灼治療。
2胃、腸道息肉:
胃腸道息肉大致分為兩類:良性和腫瘤性。
前者一般不會惡變,後者則有惡變可能,屬於真正的癌前病變,一旦發現必須予以切除。
腫瘤性的息肉就是”腺瘤性息肉”,包括三類:
管狀腺瘤:起源於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並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腺瘤十分常見,尤其是在50歲之後。圓形或橢圓形,表麵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直徑多<1cm,80%有蒂。此類息肉10年癌變率約1%-5%。
絨毛狀腺瘤:較少見,多為單發。以直腸最常見,其次為乙狀結腸。此類息肉癌變率較高,較管狀腺瘤高10倍以上,10年癌變率達30-70%。
混合狀腺瘤:這類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癌變率達23%。
一般來說,直徑較大的息肉存在癌變的可能性越大,數量越多,癌變機會越大。
3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呈局限性或廣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縮(數量減少,功能減低),常伴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炎症等。
簡單說,就是因為多種原因,胃粘膜變薄、分泌消化液的腺體減少了,並不是整個胃萎縮變小了。在55歲人群中非常普遍,檢出率大於50%,所以對於中老年人萎縮,不必太擔心,有些醫生甚至稱之為退行性疾病,就是人老了之後,都會或多或少出現這種情況。
世界衛生組織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列為胃癌的癌前疾病,但不是癌前病變,真正的癌前病變是發生不典型增生之後。
據報道萎縮性胃炎每年的癌變率為0.5%-1%,伴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時,發生胃癌的危險性增加。
萎縮性胃炎在發生腸化前根除掉幽門螺杆菌,對症治療,改善生活習慣,往往能夠逆轉,幾乎能完全阻斷其進展為腸型胃癌。
4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以結腸黏膜的炎症和潰瘍形成為病理改變的慢性非特異性的炎症性腸病。
臨床主要表現為持續性或反複發作腹痛、腹瀉、裏急後重及黏液膿血便,並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病變部位多位於直腸和遠端結腸,累及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病理特點主要是黏膜層的彌漫性炎症改變。
有發作期和緩解期,病程長,病情輕重不等,易反複發作,治療比較棘手。該病治療總的原則為誘導並維持緩解,提高生活質量。由於該病反複發作,病程較長,難以治愈,被WHO列為世界難治性疾病。
一般而言,潰瘍性結腸炎會不斷加重且不會自行好轉。雖然不能治愈,可以通過規範治療,控製病情。
如果不加控製,反複爆發,腸粘膜受損,在重複修複過程中難免出錯,出現異型增生,此時就算是癌前病變了。因此其隻是患癌的風險相對較高,隻要積極治療,還是能防控的,算不上癌前病變。
5胃粘膜腸化:
什麼是胃裏麵的腸化、會不會變癌、怎麼治才好?天氣變涼,我們要穿厚衣服來適應環境的變化。胃也一樣,它也會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的變化,這種改變就叫做“腸化”(腸化生)。
當修複慢性炎症引起的損傷時,僅靠胃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它便會向隔壁的鄰居——腸道學習本事來適應這種變化。所以,腸化是冬天裏的那條“秋褲”,是胃向腸道學到的本事。
腸化會馬上變癌嗎?不會!
腸化隻有很少會變成胃癌,大部分都是伴你一生。
而且,從腸化變成的胃癌大部分並不可怕,它們叫做“腸型胃癌”,是可以通過胃鏡早期發現的,早期治療效果也好。
是不是容易變癌,重點不看腸化,看異型增生。
所以,腸化並不可怕,離癌很遠,很少變癌。
隻有不完全性腸化,才勉強算得上是癌前病變,但離胃癌還有很遠的路,隻要規範治療,根除幽門螺杆菌,定期複查,無症狀不需要治療,伴隨你一輩子也沒事。
6幽門螺杆菌感染:
確切地說,幽門螺杆菌僅僅是一種致病因子,它與胃炎、潰瘍、胃癌關係密切,是眾多致癌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大約隻有不到1%的感染者,不加治療可能會最終罹患胃癌,反之,由於胃癌還有很多因素,不感染的人也不一定終身不會得癌。
根據今年的國家共識,18-40歲前根除幽門螺杆菌是最佳時期,能最大程度上預防胃癌。因此,感染了幽門螺杆菌的成年人,如果沒有其他不方便治療的因素,都建議根除。
7胃潰瘍:
大多數的胃潰瘍是良性疾病,經過規範治療4-8周即可痊愈,但即使是良性的胃潰瘍,如果不規範治療,導致遷延不愈、反複發作,在反反複複的修複、損傷過程中,會出現不典型增生,就是“癌前病變”。
需要注意的是,潰瘍型胃癌,和胃潰瘍的內鏡特征很難區別,但其實並不是潰瘍,而是一開始就是癌,隻是長得有點像胃潰瘍而已。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潰瘍與癌同時存在。
胃潰瘍必須要取檢化驗,以明確性質,才好製定正確的治療方案,不會放過胃癌。
8最重要的癌前病變:不典型增生
胃上皮異型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 是指胃黏膜的結構和上皮偏離了正常狀態,形態學上表現為細胞的異型性和腺體結構的紊亂。
研究表明異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變,是正常胃粘膜轉化為胃癌之前的最後一個步驟。分為輕、中、重3類或低級別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2類。
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也被稱為原位癌,需要手術處理。它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胃鏡隨訪研究發現:輕度異型增生的癌變率為2.53%,中度為4%-8%,重度為10%-83%。按2級分級係統,低級別發展為胃癌的可能性為9%,高級別為74%。
輕中度的異型增生要積極對症治療和祛除病因,並定期複查;重度的建議立即鏡下或手術幹預。
異型增生被視為腸型胃癌早期診斷、早期防治的一個關鍵環節,胃癌前病變演變至胃癌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如能對其進行積極的隨訪監測,並進行有效幹預,阻斷其向胃癌發展,將顯著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小結
1、真正的癌前病變:不完全性腸化、巴雷特食管、各種異型增生、腺瘤性息肉,要積極治療、定期複查,必要時內鏡下切除;腺瘤性息肉一經發現格殺勿論,並定期複查;
2、對於萎縮性胃炎、食管粘膜白斑、炎症性腸病、胃潰瘍、幽門螺杆菌、慢性食管炎等要積極規範治療,並定期複查;
3、腸化、萎縮、良性息肉,沒有症狀的不必要治療,定期複查即可。不必憂心忡忡。
4、相信醫生,不要輕信網絡。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