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肝硬化既是安全且可耐受的,也可以改善代償性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有望在臨床上推廣應用,成為治療代償性肝硬化的新型治療策略。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肝硬化既是安全且可耐受的,也可以改善代償性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有望在臨床上推廣應用,成為治療代償性肝硬化的新型治療策略。
肝病十分常見,我國慢性肝病人數可能超過4.47億,涉及多種疾病。
其中,乙肝、丙肝、脂肪肝、酒精肝、藥物性肝病繼續發展下去,都可能導致肝硬化,甚至發展為肝癌,而後者是導致全民死亡的第二大癌症。
避免肝癌發生,肝硬化治療很關鍵。
王福生院士團隊在國際肝病學雜誌(Hepatology International)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臍帶幹細胞顯著改善了失代償性肝硬化的肝功能及長期生存率。
未來,幹細胞藥物將成為肝硬化的一種全新治療方法。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發展到後期的一個階段,分為代償期和失代償期,主要區分是有沒有並發症。
肝髒是一個沒有痛覺的器官,在代償期難以診斷。當並發症開始出現,進入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就急速下滑,中位生存期從10-12年下降到2-4年。
-1-
幹細胞與肝硬化
在過去的十年中,幹細胞已成為肝硬化治療的新選擇。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幹細胞輸注可改善失代償性肝硬化。
骨髓幹細胞
最早被使用的是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多項研究表明,輸注自體骨髓幹細胞可以顯著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
臍血幹細胞
2018年,Huimin Tao與Yafeng Li等研究者,分析10項臍帶血幹細胞治療肝硬化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患者肝功能、生存質量均明顯改善。
臍帶幹細胞
2012年,王福生院士團隊發現,接受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輸注治療的患者腹水量明顯減少,肝功能顯著改善。
王福生院士曾在接受醫師報采訪時表示:
對於嚴重的肝髒疾病,特別是慢加急性肝衰竭,由於死亡率非常高,除肝移植外,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數年前,我們曾開展應用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結果顯示提高了早、中期患者的生存率,促進了部分患者康複。
肝硬化患者,如得到及時、合理的個體化治療(包括生物治療),可使患者疾病進展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甚至可能得到逆轉。
不過,此前研究缺乏長期療效評估,隨訪時間不長,而王福生院士的新研究回答了這一問題。
-2-
本次研究臨床數據
這是一項隨機對照研究,共有219例乙肝相關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參加,其中對照組111人,治療組108人。
隨訪時間達到了75個月。
治療組每間隔4周輸注臍帶幹細胞,共3次。同時,兩組都接受常規治療,並接受隨訪。
此次研究結果不僅和此前一樣令人滿意,也證實臍帶幹細胞的長期效果。
(一)安全性
從長期安全性上看,臍帶幹細胞治療組沒有發現明顯的副作用和治療相關並發症,沒有比常規治療更高的風險。
(二)有效性
肝功能改善:研究發現,臍帶幹細胞治療可以減輕肝素的氨基轉移,明顯改善肝髒功能,如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性,膽堿酯酶和總膽紅素水平。
生存率改善:通過Landmark分析,在13個月至75個月的隨訪期間,臍帶幹細胞治療組的總生存率明顯高於對照組。
以上結果顯示,幹細胞治療既安全,也有一定的效果。
總之,本次研究和大量相關研究證實: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肝硬化既是安全且可耐受的,也可以改善代償性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有望在臨床上推廣應用,成為治療代償性肝硬化的新型治療策略。
參考資料:
1. 肝硬化失代償的逆轉:再代償. 中華肝髒病雜誌. 2019,27(12):915-918. 作者:何誌穎王冰瓊尤紅
2. 央廣網:小心肝!我國慢性肝病患者或超4億人 肝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3.Shi M , Li Y Y , Xu R N ,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in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A Long-Term Follow-up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2021.
4. Jia Xiao, at al. Global liver disease burdens and research trends: Analysi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J Hepatol. July 2019, 71(1): 212–221.
5. Cirrhosis: A Questioned Risk Facto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6.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as an adjunctive treatment strategy for liver cirrhosis in Chinese popul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Tao H, Li Y, Wang T, Zhou C. Ther Clin Risk Manag. 2018 Feb 26;14:417-440.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