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消化內科在消化內鏡下實施食道環形肌切開術,為1例43歲患者治愈了賁門失弛緩症.
日前,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消化內科在消化內鏡下實施食道環形肌切開術,為1例43歲患者治愈了賁門失弛緩症,解除了困擾其5年之久的吞咽困難、進食嘔吐症狀。此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並已經治療賁門失遲緩症病人3例,其效果顯著。
他們采用該項技術治療的第1例患者是38歲時出現輕度吞咽困難,在5年中經多家醫院行胃鏡等各種方法檢查,都未得到有效治療。近半年來患者進食吞咽困難加重,且出現嘔吐症狀。今年11月5日,患者在新橋醫院消化內科檢查後被確診為“食道—賁門失弛緩症”。該科副主任王雷博士在消化內鏡下為其實施了食道環形肌切開術,4天後就康複出院。
據王雷博士介紹,食管-賁門失弛緩症又稱賁門痙攣、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食道下段狹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動,食管下端括約肌高壓和對吞咽動作的鬆弛反應減弱。臨床表現為咽下困難、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後不適或疼痛。現在在臨床中本病是一種很常見的良性食道疾病。
以往賁門失弛緩症的治療采用口服藥物、內鏡下注射藥物、球囊擴張和支架治療等方法,但不能最終解除食管下端括約肌梗阻,療效不肯定,複發率較高。外科手術切開食管下端括約肌療效確切,但手術創傷大,恢複較慢,住院時間長,並且手術費用也較高。
食道環形肌切開術是在消化內鏡下,將食道黏膜切開1 cm的切口,通過切口進行黏膜下分離,建立一條長長的黏膜下隧道,然後在隧道內切開肥厚的食道環形肌以及食道下段括約肌,直到胃底約2 cm(一般切開12 cm左右,這遠遠超過了手術所能切開的範圍),使食道的舒張功能得以恢複,術後兩天即可出院。與傳統的經胸或開腹手術相比,該方法具有整體創傷小(心肺幹擾小、麻醉難度小、創傷小、痛苦小)、技術路線合理(並發症少、住院時間短、康複快)等優點。目前在國內尚未見報道本項技術的開展。POEM微創手術的開展,不僅大大地克服了傳統內鏡治療的療效不確定性,而且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恢複快,療效可靠,充分體現了“微創治療”的優越性。(通訊員李春梅)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