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來自山西的患者馬先生接受了他一年來的第五次胃鏡檢查,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接受的是 “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的新技術檢查。一年來,馬先生在多家醫院接受了胃鏡檢查,最後的結果始終無法統一。馬先生在網上看到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科的這項新技術,因此慕名而來。
共聚焦顯微內鏡
2011年3月,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來自山西的患者馬先生接受了他一年來的第五次胃鏡檢查,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接受的是 “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的新技術檢查。一年來,馬先生在多家醫院接受了胃鏡檢查,最後的結果始終無法統一。馬先生在網上看到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科的這項新技術,因此慕名而來。
消化內科主任、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泰山學者李延青教授親自為患者進行了檢查。經過檢查,李教授發現馬先生的胃竇部腺體比較擁擠,胃黏膜上皮細胞呈高柱狀,有些已經出現極性紊亂,符合顯微內鏡下上皮內瘤變的特點。經過靶向活檢,病理檢查結果最終證實了上皮內瘤變的診斷。這使得馬先生的疾病診斷終於有了定論。
李延青教授介紹說,顯微內鏡是本世紀剛剛應用於臨床的一種新型消化內鏡技術。這種內鏡設備表麵與常規內鏡沒有明顯的區別,隻是在內鏡的頭端安裝了一個微型化的顯微內鏡探頭。將探頭打開並貼近要觀察的黏膜部位,就能夠得到實時的,放大倍數在500-1000之間的圖像,遠遠超過目前放大內鏡的倍數。
在國際上,該項技術最早於2004年應用於臨床,我國是於2006年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科首家引進。經過5年多的實踐,以李延青教授為首的團隊先後提出了一係列包括胃黏膜的小凹分型、腸上皮化生、胃上皮內瘤變和平坦型胃癌的診斷標準。這些標準的特點,一是係統化,二是簡便。係統化是指標準要兼顧細胞、腺體和微血管三方麵的形態改變。簡便是指每種病變都有客觀易掌握的特征。經過大量實踐證實,這些診斷標準的準確率均在90%以上,觀察者之間的一致性分析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說明這些診斷標準不僅準確客觀,還容易掌握,經過短期強化培訓就可以使初學者掌握多數診斷標準,達到相當高的準確率。
然而,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這些診斷標準創立之初的過程並不順利。首先要克服的困難是缺少經驗。為了證明其安全性,他們首先在自己身上操作,以證明該技術的安全性,然後再應用於病人。
最初製定診斷標準依賴的是回顧性方法,也就是將顯微內鏡圖像與病理圖像對比,總結出圖像特征,作為初步的診斷標準,然後在前瞻性研究中加以驗證。在研究中他們發現,顯微內鏡圖像與病理圖像存在一定差異,比如為橫切麵圖像,不經過脫水固定等等。為此,李延青教授與消化病理學專家合作共同製定診斷標準。即便如此,仍需要在前瞻性研究中進行驗證。如果驗證中出現問題,大家再一同回到起點,直到取得滿意的診斷效果為止。
李延青教授認為,診斷標準必須經過多中心驗證,才能確認其價值。為此,近些年來李教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顯微內鏡相關論文十餘篇,將這一係列的診斷標準與全世界同行分享。其中關於“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對早期胃癌診斷價值”的研究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Gut》上,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2010年,德國美因茨大學Ralf Kiesslich教授牽頭進行了一項國際多中心研究。參與的研究中心包括德國美因茨大學醫學院,美國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等,前者是國際上最早進行顯微內鏡研究與應用的單位。其中對胃部疾病的診斷,采用了齊魯醫院提出的係列診斷標準,並在研究報告中首次將其命名為齊魯標準(Qilu Classification)。這是國際消化內鏡學界首個以中國單位名稱為命名的診斷標準。結果顯示:齊魯標準的準確性達到96%,kappa值達到0.91。kappa值為主觀診斷試驗中反應觀察者間一致性的指標,數值從0-1之間, 0.8以上表示一致性非常好。
李延青教授最後說:“顯微內鏡是一項新技術,還存在一定局限性。隨著技術和設備的改進,這些局限會被逐步克服。另外,顯微內鏡在功能成像、分子成像領域也大有可為,能夠為將來腫瘤患者的個體化治療,部分疾病的功能學診斷提供很好的幫助。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的重點研究目標。”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