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慢性腹痛、腸梗阻、發熱

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吳東孫曉紅方秀才朱峰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4-19
導讀

         患者女性,24歲,主訴“腹痛伴發熱、消瘦1年”。診斷為急性闌尾炎。患者不遵醫囑,進食糯米及油膩食物後出現持續性下腹痛,進行性加重,伴發熱,體溫 39.5℃,有畏寒。

關鍵字:  慢性腹痛 | 腸梗阻 | 發熱 

        

圖小腸氣鋇雙重造影:
闌尾粗大,回盲瓣開放,遠端與結腸肝曲粘連固定 

 

 

  

圖手術切除標本:
可見粗大的闌尾,部分結腸黏膜出血,組織壞死。 

 

  Step 1 主訴

  患者女性,24歲,主訴“腹痛伴發熱、消瘦1年”。

  患者為青年女性,腹痛已有1年,符合慢性腹痛的定義。慢性腹痛是臨床常見問題,門診患者尤為常見,鑒別診斷範圍極為廣闊。準確判斷並處理慢性腹痛,是對消化科醫師臨床技能的全麵考驗。

  麵對這類患者,首先要區分器質性腹痛和功能性腹痛。一般而言,功能性腹痛患者一般情況較好,腹痛性質模糊,部位相對彌散。反之,有以下“報警”症狀[發熱、貧血、消化道出血、體重下降和夜間腹痛(尤其是從睡眠中痛醒)等]及有腫瘤家族史者,應首先考慮器質性腹痛。

  本例患者有發熱和體重下降,應首先懷疑器質性疾病,尤其是炎症和腫瘤性疾病。

  Step 2 病史回顧

  1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中上腹部疼痛,為陣發性隱痛,有上腹飽脹感,疼痛無放射。腹痛約半天後,患者開始發熱,體溫最高38.5℃,無畏寒、寒戰,無燒心、反酸、惡心、嘔吐、腹瀉、黑便及黏液膿血便。

  我國內科學泰鬥張孝騫教授曾經說過:“對於慢性疾病,應充分重視起病時的病情,因其往往提示病變的原發部位。”

  本例患者來我院就診之前病程已有1年,其間曾輾轉就診於多處,病程已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醫療因素的影響。因此,充分掌握其起病時的信息尤為重要。

  患者以中上腹痛起病,又伴有發熱和消瘦,應首先考慮器質性腹痛。在初步判斷為器質性腹痛後,尚應鑒別腹痛病因係腹腔病變還是腹腔外病變。

  對於上腹痛,常見的腹腔髒器病變包括消化性潰瘍、膽石症、胰腺炎及肝膿腫等,其中以消化性潰瘍最為常見,但其本身不會引起發熱(除非造成穿孔),本例殊難考慮。其他疾病有待於進一步完善病史資料。

  可造成腹痛的腹腔外病變有心肺疾病、酮症酸中毒、重金屬中毒和過敏性紫癜等多種疾病,也須通過進一步病史采集予以鑒別。

  Step 3 外院診治經過

  患者在當地醫院接受抗生素治療(具體不詳)後,體溫於次日恢複正常,上腹痛減輕。此後仍有間斷臍周隱痛,程度較輕,一直未予特殊處理。

  半年前起,患者腹痛加劇,位於臍周,多於餐後2 ~ 3小時發生,性質為絞痛,每次持續約數分鍾,程度較劇烈,有夜間疼痛,影響睡眠。疼痛嚴重時伴有低熱,最高38℃,無畏寒和寒顫。伴惡心,嘔吐胃內容物,嘔吐後腹痛稍感緩解。有排氣及排便。於當地醫院行胃鏡和結腸鏡檢查均未見異常。

  患者在北方農村生活,發病以來僅能進流食,體重下降15 kg。

  本例患者起病時先有腹痛,後有發熱,抗生素治療後體溫很快恢複正常,疼痛減輕,提示感染性病變可能性大。後期腹痛轉變為慢性,且部位發生改變,與進食關係較為密切,說明病情有所變化。

  慢性餐後腹痛常見於潰瘍病、膽石症、胰腺炎、腸梗阻和缺血性腸病等。

  本例患者已行胃鏡檢查,可除外潰瘍病。膽石症多見於中老年人群,青年女性罕見,且該病若引起發熱,則已有膽係感染,疼痛應位於右上腹而非臍周,本例患者可能性較小。患者亦缺乏胰腺炎危險因素,疼痛部位和性質也不似胰腺炎。

  由於患者疼痛由上腹部轉至臍周,為陣發性絞痛,且伴有惡心、嘔吐,吐後疼痛緩解,提示空腔髒器病變可能性大,檢查的重點應放在腸道。

  Step 4 體格檢查

  2009年7月,患者就診於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

  體格檢查:體溫 36.2℃,心率 77次/分,呼吸 16次/分,血壓90/75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誌清楚,體型瘦弱,營養較差,體質指數(BMI )為 17.2;皮膚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幹濕音,心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軟,可見腸型,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陰性,右下腹腸鳴音活躍,雙腎區無叩痛,雙下肢不腫。

  將患者收入消化科病房。

  患者腹部查體可見腸型,腸鳴音活躍,但其尚能進流食,無排氣排便停止,提示為不全腸梗阻。該病最常見於術後腸粘連,應補充詢問病史,了解既往有無腹部手術史。

  患者來自農村,反複腹痛,體重下降,營養狀況差,尚須考慮感染性疾病,包括寄生蟲和結核感染,應積極尋找有無腸外結核表現。克羅恩病亦可表現為發熱、腹痛、體重下降,對於本例患者,也須考慮。

  青年女性為自身免疫疾病好發人群,尚須警惕結締組織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累及消化道。

  腸道的惡性腫瘤可大致分為實體癌(例如結腸癌)和血液係統腫瘤(例如淋巴瘤)兩類,由於患者病程已有1年,前者可能性相對較小,但後者尚不能除外。

  Step 5 輔助檢查

  患者否認腹部手術史。

  血白細胞6.31×109/L,中性粒細胞0.64,紅細胞4.24×1012/L,血紅蛋白119 g/L,血小板216×109/L,肝腎功能均正常。尿常規(-)。多次查便常規、潛血均(-),未見寄生蟲卵。血沉(ESR)13 mm/h,C反應蛋白(CRP)7.1 mg/L,純化蛋白衍生物(PPD)皮試(+),血清蛋白電泳正常。

  抗核抗體(ANA)、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抗心磷脂抗體(ACL)、抗釀酒酵母細胞抗體(ASCA)及補體均陰性。

  腹部超聲未見異常,胸腹部增強CT未見明顯異常。

  患者多次查便潛血陰性,炎症指標(ESR、CRP)正常,ASCA陰性,無腸外表現,克羅恩病目前尚缺乏證據支持,須進一步評價小腸影像改變。

  本例患者無係統性結締組織病典型表現,亦無多器官受累,自身抗體均陰性,因此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性不大。

  CT和超聲基本除外了腹腔實質性髒器病變,但對空腔髒器病變敏感性相對較低,而本例患者腸梗阻高度可疑,理論上應行小腸造影。然而,在不全腸梗阻的情況下,如果鋇劑用量過大,可能存留在腸內,加重梗阻。為減少鋇劑用量,同時更清楚地顯示腸道病變,首選小腸氣鋇雙重造影。

  Step 6 小腸氣鋇雙重造影

  結果顯示,小腸粘連,遠端回腸腸管明顯擴張,右側腸腔內可見大量的液體滯留,回盲瓣開放,闌尾顯影,長約8 cm,最寬處1.5 cm,遠端與結腸肝曲粘連固定(上圖)。

  追問病史,患者病初腹痛位於中上腹,約1天後轉移至右下腹,抗生素治療後腹痛緩解。

  患者小腸氣鋇造影結果顯示末段小腸腸腔擴張,提示為機械性腸梗阻,與患者臨床表現吻合,下一步須考慮腸梗阻病因。

  機械性腸梗阻最常見於腹部手術後腸粘連,而本例患者並無手術史。造影顯示闌尾明顯粗大,與結腸粘連,結合患者病初確有轉移性右下腹痛,應懷疑闌尾炎。

  然而,本例患者更突出的表現卻是腸梗阻,腸梗阻和闌尾炎之間有何關聯呢?

  在臨床上,闌尾炎並發麻痹性腸梗阻較為常見,在教科書上亦多有論及,而其引起機械性腸梗阻則相對罕見。

  哈裏斯(Harris)研究了1114例急性闌尾炎患者,其中10例發生機械性腸梗阻,發生率不足1%。相關論文發表於《外科學年鑒》[Ann Surg 1966,164(1):157]雜誌。

  闌尾炎引起機械性腸梗阻的原因包括:① 闌尾周圍炎症滲出引起腸粘連;② 腫大的闌尾直接壓迫末端回腸;③ 闌尾炎症波及腸係膜上動脈,導致腸缺血;④ 在大網膜移行包裹闌尾的過程中引起腸扭轉等。

  闌尾炎並發機械性腸梗阻的患者往往臨床表現不典型,闌尾穿孔發生早,易誤診漏診,造成嚴重後果。

  本例患者病初表現符合急性闌尾炎,推測可能由於抗生素治療不夠充分,闌尾炎症未能完全消退,隨著病程的遷延,後期引起周圍腸粘連,進而造成腸梗阻。

  本例患者目前有機械性腸梗阻的證據,保守治療效果欠佳,有進行剖腹探查的指征。但因患者嚴重消瘦,營養狀況差,可加強支持治療,擇期進行手術。

  囑患者進清流食,並予胃腸外營養。

  Step 7 手術治療

  患者不遵醫囑,進食糯米及油膩食物後出現持續性下腹痛,進行性加重,伴發熱,體溫 39.5℃,有畏寒。

  查體示,右側麥氏點明顯壓痛,伴有肌緊張和反跳痛,腸鳴音減弱。

  急診剖腹探查,術中見回腸末端嚴重粘連固定,闌尾腫大,周圍炎症及滲出明顯,部分升結腸壞死(見右圖)。

  對患者進行粘連鬆解及右半結腸切除術。手術順利,術後恢複良好,腹痛症狀完全緩解,逐漸恢複正常飲食。

  病理回報:部分結腸及小腸黏膜出血,壞死,伴潰瘍形成;黏膜下層及漿膜層血管擴張,有充血及出血,部分漿膜層見壞死;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急慢性闌尾炎症。

  本例患者最終確診為“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機械性腸梗阻,局限性腹膜炎”。

  於患者出院半年後電話隨訪,患者未訴不適,體重增加約5 kg,已恢複正常生活。

  ■小結

  急性闌尾炎是成人最常見的急腹症,人群終生患病率約7%,其診斷主要基於症狀和體格檢查,典型病例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和麥氏點壓痛,但該病臨床表現多樣,誤診漏診並不鮮見,相關論文參見《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2001,286(14):1748]。國外分析表明,闌尾炎的實際誤診率達15.5%,相關論文發表於《美國家庭醫師》[Am Fam Physician 2008,77(7):971]雜誌。

  本例的診治經過也是一波三折,闌尾炎被漏診長達1年之久。究其原因,患者病初確有右下腹痛,但抗生素治療後腹痛迅速緩解,致使“轉移性右下腹痛”這一闌尾炎典型症狀未能得到充分表現,加之體檢可能也未充分重視右下腹體征,從而造成闌尾炎沒有得到徹底治療,局部滲出增加,繼發腸管粘連固定,引起機械性腸梗阻。

  就診我院時,患者闌尾炎的症狀和體征已很不明顯,突出的臨床表現為腸梗阻,診斷難度較大。若非小腸造影發現病變,一時也很難想到闌尾炎。對於小腸粘連,腹部CT的靈敏度及特異度欠佳,應重視小腸氣鋇雙重造影等傳統檢查手段。該方法不僅可動態觀察小腸蠕動情況,對於確定腸梗阻的性質和部位也有較大價值。但應掌握適應證和鋇劑用量,防止因檢查而導致梗阻加重。

  ■點評 北京協和醫院 朱峰

  從本例的診治可以看出,麵對疑難病例,鑒別診斷仍應優先考慮常見病,要以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為基礎。

  闌尾炎是常見病,但臨床表現變化多樣,醫生應熟悉該病的不典型表現,耐心細致地采集病史,並重視腹部體征,才能及時正確地診治該病。同時,對於慢性疾病,應當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病情發展,尤其應當充分重視起病時的表現,分析判斷主導病情變化的主要線索,對整個疾病做出合理解釋,從而進行正確診斷。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