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十二指腸顆粒細胞瘤

作者: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姚禮慶鍾芸詩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4-27
導讀

         患者男性,43歲,體檢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球部占位。因無法明確病理性質,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術後病理檢查提示:十二指腸顆粒細胞瘤,S-100(+) 。

  顆粒細胞瘤(GCT)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腫瘤,起源於神經內分泌組織,其細胞質與核中S-100蛋白陽性。大約2.7%~11%的GCT發生在消化道,其中1/3發生在食道,10%發生在胃,也有發生在結直腸的,但非常罕見,發生於十二指腸的病例尚未見報告。

  多數GCT患者無症狀,於內鏡檢查時偶然被發現。少數患者有吞咽不暢、厭食、嘔吐、腹部不適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狀。

  GCT內鏡下表現通常為輕微上抬的、堅固的光滑顆粒樣病變,顏色從灰白至黃白色不一,通常表麵覆蓋完整的黏膜,也可呈無蒂息肉狀腫塊,帶蒂的息肉狀腫塊則較少見。

  對於GCT,通過內鏡下活檢很難獲得正確診斷,超聲內鏡在鑒別GCT與惡性腫瘤(如類癌)方麵還有一定困難,但有助於辨別腫塊是否可從固有肌層分離,對於探明腫瘤浸潤深度也有一定的幫助。

  GCT通常是良性的,可長期保持靜止狀態。但據文獻報告,其存在著1.5%~2.7%的惡性率。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於惡性GCT的診斷意義不大,而直徑大於4 cm、快速生長或切除後快速複發,以及侵犯到鄰近組織是惡性GCT的特征表現。

  一些學者主張,無症狀的GCT患者無需特殊治療,隻需要定期隨訪,但由於GCT存在著一定的惡性率,而且現在內鏡治療技術非常成熟,故而積極的內鏡下治療是本病的最佳治療方法,並有助於該病的最終確診。雖然目前還沒有關於內鏡治療GCT的指南,但一般認為,良性腫瘤、直徑小於2 cm、腫塊可較容易從固有肌層分離均是內鏡下切除的指征。

 

圖1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球部占位

圖2 超聲胃鏡檢查發現腫塊呈低回聲,8.7 mm×4.3 mm大小,來源於固有肌層

  

圖3 ESD術中發現,腫塊與固有肌層黏連明顯,呈黃色,與異位胰腺極其相似

  

圖4 將病變進行完整內鏡下剝離

  

■ 病例

  患者男性,43歲,在健康體檢時,胃鏡檢查發現存在十二指腸球部占位(圖1),超聲胃鏡發現腫塊呈低回聲,8.7 mm×4.3 mm大小,來源於固有肌層(圖2)。因無法明確病理性質,主診醫師建議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在手術過程中,發現腫塊與固有肌層黏連明顯,呈黃色,與異位胰腺極其相似(圖3),遂予以完整內鏡下剝離(圖4)。患者未發生出血、穿孔等並發症,術後3天進食,5天出院。

  術後病理檢查提示:十二指腸顆粒細胞瘤,S-100(+) 。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