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水腫、消化道出血、膠囊內鏡嵌頓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 吳東 周煒詢 李景南 陸星華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7-25
導讀

患者女性,32歲,因“氣短、乏力9個月,加重伴雙下肢水腫5個月”於2010年10月25日收入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體檢顯示,患者發育正常,消瘦,體質指數(BMI)為 18.1,貧血貌。淺表淋巴結不大。心肺(-)。腹平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雙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腫。

圖從左至右、自上而下:圖1 空腸淺潰瘍;圖2 空腸白色炎性滲出;圖3 回腸巨大淺潰瘍;
圖4 切除腸段多發充血、增厚、膠囊內鏡嵌頓處腸腔明顯狹窄;圖5 小腸淺潰瘍,深度
不超過黏膜下層,病變處黏膜缺失,伴黏膜下層纖維組織增生,腸壁攣縮

——1例隱源性多灶性潰瘍性狹窄性小腸炎的診治

氣短和水腫的病因

  患者女性,32歲,因“氣短、乏力9個月,加重伴雙下肢水腫5個月”於2010年10月25日收入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體檢顯示,患者發育正常,消瘦,體質指數(BMI)為 18.1,貧血貌。淺表淋巴結不大。心肺(-)。腹平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雙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腫。

  本例水腫為對稱性,應考慮係統性疾病,病因包括肝源性、腎源性及心源性。氣短、乏力可見於心肺功能不全、貧血以及內分泌代謝異常。

  患者既往無慢性肝病史,體檢亦無肝硬化表現,不支持肝源性水腫。有貧血症狀(耳鳴、脫發)和體征,該病也可引起氣短。育齡期女性缺鐵性貧血較常見,多與鐵攝入減少或月經量過多有關,但本例大便顏色加深,尚應警惕消化道失血。

  考慮“失蛋白腸病”

  血常規顯示,白細胞(WBC) 8.45×109/L,中性粒細胞0.61,淋巴細胞0.31,血紅蛋白(Hb) 72 g/L,血小板(PLT) 542×109 /L。便常規及蘇丹Ⅲ染色 (-),潛血(+)。 尿常規 (-),24小時尿蛋白0.05 g。肝腎功檢查提示白蛋白(ALB) 21 g/L,餘正常。凝血指標(-)。血清鐵四項結果符合缺鐵性貧血。乙肝五項、丙肝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體(-) 。

  缺鐵性貧血診斷明確,考慮消化道失血所致,低白蛋白血症可解釋水腫,但如何聯係兩者?血白蛋白降低原因包括:① 攝入不足;② 合成減少(慢性肝病);③ 消耗增加(炎症、腫瘤等);④ 丟失過多。

  根據患者目前資料,“丟失過多”的可能性最大。白蛋白可經腎髒或消化道丟失。本例尿蛋白陰性,應考慮消化道病變造成白蛋白丟失和慢性失血。

  鎖定小腸

  患者血沉2 mm/h,C反應蛋白(CRP) 12 mg/L。抗核抗體(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體、抗雙鏈DNA、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抗釀酒酵母抗體(ASCA)及抗麥膠蛋白抗體均( -)。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99、CA125均為(-)。胸片(-)。小腸造影顯示,空腸黏膜稍增粗。腹部CT檢查顯示,盆腔小腸腸壁稍增厚。胃鏡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黏膜輕度水腫。結腸鏡檢查未見異常。

  未發現胃和結腸異常,下一步檢查重點是小腸。小腸病變性質為何尚無線索。後續檢查可選擇小腸鏡和膠囊內鏡。前者是侵入性檢查,本例患者低白蛋白,一般情況差,風險較高。膠囊內鏡簡單無創,可完整觀察小腸黏膜(除病變導致小腸狹窄以外),並指導小腸鏡入口途徑。該病例小腸造影未見小腸狹窄。

  入院後第2周行膠囊內鏡檢查,可見回腸黏膜間斷巨大淺潰瘍及白色炎性滲出,有時可見膠囊在腸道內短暫瀦留,勉強通過。最後膠囊內鏡仍在回腸,未進入結腸(圖1~3)。

  本例小腸潰瘍分布和形態類似克羅恩病(CD);文獻曾有CD造成蛋白丟失性腸病的報告,與本例相似,故診斷應考慮CD,但也有不符之處:① 出血係CD活動表現,但本例CRP僅輕度升高;② 本例缺少腸穿孔、腸瘺等表現;③ 抗體陰性。因此,雖然CD值得考慮,但還不是最終診斷。

  膠囊內鏡滯留

  檢查結束1周後膠囊仍未排出,腹平片顯示:膠囊滯留於第6組小腸。患者無腹痛、腹脹等不適。結腸鏡進入末段回腸約30 cm,未見膠囊。

  膠囊內鏡雖稱無創,但有5%的膠囊滯留發生率。根據膠囊內鏡所見,推測本例滯留原因是腸腔狹窄。當下有三種選擇:①藥物治療觀察;②嚐試用小腸鏡取出膠囊;③開腹手術。小腸鏡操作風險高,且能否實現目的亦無把握。開腹手術能取出膠囊,還可切除病變腸段,有利於診斷,但患者明確拒絕手術,當前亦無急診手術指征。

  考慮到CD不能除外,臨床沒有感染(例如結核)證據,結合患者意願,最終決定先按CD給予試驗性治療。若能收效,期待腸道炎症好轉後狹窄能夠減輕,膠囊仍有望自行排出,無效則考慮手術治療。

  加用潑尼鬆40 mg,1次/日(1 mg/kg),1周後Hb升至82 g/L,ALB穩定於25 g/L。用藥1個月後,患者感臍周絞痛,進食後加重,便中帶鮮血,Hb 65 g/L,ALB 20 g/L。腹平片顯示:膠囊仍滯留於回腸。

  糖皮質激素治療後病情一度好轉,隨後又加重,且出現梗阻症狀,手術指征明確。經溝通後,患者同意手術。

  確診CMUSE

  2011年2月17日,患者接受剖腹探查,術中見距回盲瓣1~50 cm處小腸多發充血增厚,膠囊嵌頓於末段回腸一狹窄處(圖4),餘小腸未見異常。切除50 cm病變回腸,回腸端端吻合。

  術後病理學檢查結果符合隱源性多灶性潰瘍性狹窄性小腸炎(CMUSE,見圖5)。術後恢複順利,腹痛和出血消失。潑尼鬆從20 mg 1次/日起緩慢減量,出院8周後隨訪,Hb 112 g/L,ALB 41 g/L,自覺無不適。

  本例臨床表現類似CD,但最終診斷卻是另一疾病——CMUSE。CMUSE是一種不明原因的小腸炎性病變,迄今全世界報告不到40例,其診斷標準為: ①不明原因的小腸狹窄和梗阻; ② 病理顯示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的淺表潰瘍;③ 慢性病程,反複發作,有複發傾向;④ 炎症指標多正常;⑤ 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

  CMUSE可有類似CD的節段性和跳躍性狹窄,但其潰瘍表淺,隻累及黏膜下層,不會出現CD的全層炎和裂隙樣潰瘍,因此一般不會出現腸穿孔、腸瘺或致命性大出血。該病炎症指標多正常,腸梗阻急性期可輕度升高,與CD也有所不同(本例即是如此)。患者幾乎都有慢性消化道出血和貧血,個別可表現為失蛋白腸病,與本例相符。CMUSE多有不同程度的腸梗阻,而本例腸腔狹窄最初不嚴重,直至膠囊內鏡滯留方才顯現。

  糖皮質激素治療對於CMUSE有效,但劑量和療程尚無統一意見。該病有複發傾向,須密切隨訪。少數激素效果欠佳者可應用免疫抑製劑治療。

  ■ 點評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陸星華教授

  CMUSE為罕見病,在臨床上難以與CD鑒別,常誤診為CD,其診斷主要靠病理學檢查。CD為縱形潰瘍,全層炎症,無黏膜下增厚,但有肉芽腫,而CMUSE潰瘍為橫行淺表潰瘍,隻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層,表現為黏膜下層增厚,纖維組織增生,無肉芽腫。在治療方麵,兩者均對激素及免疫抑製劑有效。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