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發熱 關節腫痛 間斷血便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張淼 幺遠 胡豔 陳芳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8-01
導讀

患兒女,3歲9個月。因“間斷關節腫痛35個月,腹瀉17個月”入院。診斷為兒童炎性腸病。

關鍵字: 發熱 | 關節腫痛 | 間斷血便

從左至右:圖1為降結腸,圖2、3為回盲部,降結腸回盲部可見散在多發大小不等的潰瘍及糜爛灶,回盲部病變嚴重。

病曆摘要

  患兒女,3歲9個月。因“間斷關節腫痛35個月,腹瀉17個月”入院。

  ▶ 第1次住院 ▶

  35個月前(生後10個月)出現左手無名指遠端指間關節腫脹,無發熱,在哈爾濱兒童醫院被診斷為“軟組織挫傷”未予治療。

  20個月前(生後2歲1個月)右足趾第3、5 趾間關節腫脹,稍疼痛,活動時加重。19個月前(生後2歲2個月)關節疼痛加重,不能行走,再次在哈爾濱兒童醫院就診,給予頭孢類抗感染治療,無好轉,考慮為“幼年類風濕關節炎”, 未予係統治療。爾後出現發熱,體溫39℃以上,呈弛張熱,無皮疹,在301醫院做關節B超提示“右足第3趾趾關節少量積液,周圍軟組織腫脹,右足第3趾關節處伸肌腱腱鞘炎,左手無名指關節少量積液,周圍軟組織腫脹”。

  17個月前在我院首次住院,被診斷為“幼年類風濕關節炎(多關節炎型)”。期間患兒大便次數增多,為稀水便,便常規提示外觀稀黃,潛血弱陽性,白細胞122個/高倍鏡視野(HP),紅細胞5個/HP,便培養陰性,被診斷為細菌性痢疾。先後給予頭孢替安、頭孢匹胺、頭孢曲鬆及多粘菌素E抗感染,體溫不能控製,加用潑尼鬆0.5 mg/(kg·d)(實予2.5 mg/Q12H)、甲氨蝶呤3.75 mg/w、布洛芬後體溫正常,腹瀉好轉,便常規恢複正常,關節腫痛消失。出院後以布洛芬+潑尼鬆+甲氨蝶呤治療。

  ◀ 第2次住院 ◀

  6個月前,患兒再次出現右膝、右腕及雙手第4遠端指間關節腫痛,活動受限,伴發熱、咳嗽再次住院,診斷同前。給予潑尼鬆加量至10 mg/d及布洛芬口服,體溫控製,關節腫痛減輕。期間大便3~7次/天,兩次便常規回報示白細胞10~20個,餘陰性,考慮合並腹瀉,予抗感染及蒙脫石散劑口服後好轉。出院後繼予甲氨蝶呤3.75 mg/w,潑尼鬆10 mg/d,布洛芬5 毫升/次(tid)及白芍總苷口服。

  ▶ 第3次住院 ▶

  5天前(3歲9個月)患兒感冒後出現腹瀉,繼而排鮮血便,4次/天,不伴惡心、嘔吐、皮疹、發熱及關節腫痛,在當地醫院給予止血藥、抗感染、地塞米鬆3.5 mg/d治療,鮮血便消失。2天前進食後再次排鮮血便,即以“幼年類風濕關節炎,便血待查”收入我院。

  既往史與家族史

  既往體弱,易反複發生呼吸道感染。否認結核等傳染病接觸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體格檢查

  發育營養欠佳,麵色稍蒼白,卡介苗接種卡巴(+),雙肺呼吸音粗,腹軟,無壓痛,無肌緊張及反跳痛,腸鳴音5次/分,左手無名指、遠端指間關節、右足第3和5趾間關節腫脹,觸痛不明顯,皮溫不高,活動稍受限,雙踝關節腫脹,皮溫稍高,關節活動時疼痛,右膝關節稍腫,周徑17 cm,有觸痛,活動受限,左膝關節周徑16 cm,四肢肌張力正常,肌力Ⅴ級,脊柱無畸形。餘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

  血常規 白細胞(WBC)18.50×109/L,中性粒細胞75.1%,淋巴細胞21.3%,紅細胞(RBC)4.49×1012/L,血紅蛋白(Hb)118 g/L,血小板(PLT)624×109/L。

  便常規 外觀稀黃,潛血弱陽性,白細胞122個/HP,紅細胞5個/HP,未見蟲卵及阿米巴原蟲,未見脂肪球,其他無。便培養結果陰性。

  炎性及免疫學指標 C反應蛋白(CRP)47.7 mg/L,血沉105 mm/h。

  免疫球蛋白中IgA 1.83 g/L↑,IgG 12 g/L,IgM 1.13 g/L,IgE 46.53 IU/ml。

  髓過氧化物酶特異性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MPO-ANCA)陰性,蛋白酶3(PR3)-ANCA陽性;類風濕因子、抗角蛋白抗體、抗核周因子抗體、抗環胍氨酸抗體、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均陰性。

  淋巴細胞 T細胞亞類中:CD3 78.6%,CD4 33.2%,CD8 43.1%↑,CD4/CD8=0.7↓;B細胞(BC)18.3%,自然殺傷細胞(NK-C)3.0%↓。

  腹部B超 腹部回盲部管壁腫脹增厚,最大壁厚0.6 cm,周圍係膜水腫,末段回腸有相似改變,未見遊離腹水,未見腫大淋巴結,超聲未顯示美克爾憩室征象。

  消化道核素 未見異位胃黏膜顯影。

  結腸鏡 回盲部可見散在多發大小不等潰瘍及糜爛灶,觸之易出血,餘段結腸皺襞規則,黏膜光滑,血管網清晰,未見糜爛、潰瘍、腫物。回盲部病變嚴重,並見假性息肉樣改變,回盲瓣水腫(見右圖)。

  其他 血生化,凝血功能,鏈球菌溶血素O(ASO),鐵蛋白,胸片,尿常規、骨髓細胞學檢查均未見異常。

  入院後治療

  根據患兒病史、體檢、結腸鏡檢結果以及合並有關節炎的表現,考慮為潰瘍性結腸炎。

  在原治療基礎上(潑尼鬆、白芍總苷、甲氨蝶呤),加用柳氮磺吡啶。經治療患兒無血便反複,好轉出院。

  病例討論

  是什麼導致了患兒血便?

  患兒病史35個月,以關節腫痛為主要表現,血沉、CRP炎性指標均明顯高於正常,故前2次入院均被診斷為“幼年類風濕關節炎”。但患兒病程中間斷伴有腹瀉,排鮮血便表現,考慮合並細菌性痢疾,予抗感染治療,症狀無明顯緩解,且便培養陰性,故該診斷依據不足。

  本患兒被診斷為幼年類風濕關節炎後,長期服用布洛芬,存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致胃腸道損害的可能,停用布洛芬後觀察,腹瀉、血便情況無明顯改善。亦不支持該可能性。

  與其在幼年類風濕關節炎基礎上思考血便原因,不如換位思考是否可能是在消化道疾病基礎上合並關節炎表現。結腸鏡檢結果回報見降結腸回盲部散在多發大小不等潰瘍及糜爛灶,觸之易出血。結合患兒病史,考慮炎性腸病(IBD)合並關節炎。

  兒童炎性腸病

  IBD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近年來,兒童IBD發病率上升,20歲以下患兒占IBD總發病人數的25%~30%。兒童IBD性關節炎尚無明確診斷標準,主要依據患兒的臨床、X線片及CT表現及柳氮磺吡啶治療有效進行診斷,HLB-B27有一定輔助診斷價值。

  疾病特征 與成人IBD相比,兒童IBD有如下特征:① 以急性或亞急性起病更多見;② 部分患兒開始時腸道表現不明顯或很輕,而以關節痛表現突出,以至較長時間被誤診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③ 腸道損傷表現不典型,漏診和誤診率高,影響患兒營養、生長發育,貧血發生率達80%~90%;④ 使用柳氮磺吡啶類藥物聯合激素治療效果好,大多可在1~2周之內緩解;⑤ 農村患兒多於城市患兒,年齡越小(特別是嬰兒IBD)者病情常越重,並發症多,預後較差。

  鑒別診斷 不典型的IBD應與諸多腸道疾病相鑒別。除病史和相應的臨床表現外,還要充分利用細菌學、影像學、組織病理學等檢測方法。

  須與IBD相鑒別的疾病包括:① 各種病原所致感染性腹瀉,尤其是感染性結腸炎(如細菌性痢疾等);② 腸道出血性疾病如腸息肉、美克爾憩室、白塞病、血管畸形、過敏性紫癜、壞死性出血性腸炎等;③ 腸結核,尤其是在診斷CD之前要認真除外腸結核;④ 闌尾炎、各種原因所致完全性或不全性腸梗阻。

  兒童IBD症狀多樣,故早期診斷極重要。對於有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的患兒,如排除感染性腹瀉後,應積極行腸鏡檢查。須注意的是,因UC病變僅累及黏膜淺層,故腸鏡檢查和活檢意義較高;而CD病變好發於小腸,累及腸壁較深,腸鏡檢查的診斷價值相對較低。

  治療方案 對IBD目前尚無公認且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案,尤其是在兒童患者中缺乏大樣本的研究且有效性也存有爭議。目前對IBD仍維持綜合性治療。① 對症支持治療。除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外,視病情可使用氨基酸、白蛋白、輸血漿和輸血等,劇烈腹痛者予以止痛治療。② 使用水楊酸製劑,如柳氮磺吡啶、對氨基水楊酸製劑和奧沙拉嗪鈉。③ 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他免疫抑製劑,如氫化可的鬆、潑尼鬆、地塞米鬆,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④ 生物製劑,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單克隆抗體。⑤ 其他藥物治療,如益生菌製劑、微量元素、中藥製劑等。⑥ 手術治療。對於兒童和青年患者,切除直腸結腸可使關節炎治愈。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