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72歲,2個月前服用中藥後覺腹脹、納差、惡心、嘔吐,無腹瀉、腹痛。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咽痛、咳嗽、咳痰。
入院後的進一步檢查
常規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患者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WBC為6.14×109/L,Hb為72 g/L,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為87.4 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為 29.1 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為333 g/L,PLT為109×109/L,網織紅細胞(RET)比例為 1.75%。
凝血分析結果顯示,PT為15.4秒,PTA為59.54%,INR為1.34,APTT為 39.2秒。
生化檢查的結果顯示,ALT為18 U/L,AST為49 U/L,γ-GT為104 U/L,乳酸脫氫酶(LDH)為355 U/L,ALB 為34.1 g/L,TBil為26.6 μmol/L,DBil為14.9 μmol/L。
電解質檢查顯示,血鉀為4.05 mmol/L,血鈉為 134.8 mmol/L。二氧化碳為 20.6 mmol/L。
腫瘤常規檢查顯示,癌抗原(CA)125 為53.69 U/ml,升高,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細胞角蛋白片段21-1(CYFRA21-1)、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及CA15-3均無異常。
超聲心動檢查的結果顯示,主動脈鈣化,主動脈內流速增高,左室舒張功能減退。
腹部超聲檢查的結果顯示,肝髒形態異常,肝右葉最大斜徑17.4 cm,左肝劍下徑7 cm,肝內彌漫分布多發實性高回聲及等回聲團塊,最大4.7 cm×2.8 cm。診斷為彌漫性肝腫大,肝內多發實性占位性病變。
肝彈性測定結果為67.8 KPa。
肝組織學檢查結果
入院當天,在 超聲引導下對患者進行肝組織活檢。病理結果顯示(肝髒穿刺活檢標本),送檢肝組織4條,其中3條組織肝竇顯著擴張,肝竇被覆異型梭形細胞,另1條組織中肝組織結構破壞,可見梭形細胞腫瘤成分,其間可見不規則的裂隙,細胞異型明顯(圖)。
結合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角蛋白(CK)陰性,肝細胞(Hepatocyte)(肝細胞+,腫瘤細胞-),波形蛋白(Vimentin)陽性(++),CD31陽性(++),CD34陽性(++),突觸蛋白(Syn)陰性,嗜鉻蛋白A(CgA)陰性,CD56陰性,LCA為散在少數細胞(+),細胞增殖相關抗原Ki-67(+,50%)。
上述檢查結果符合符合血管來源性的惡性腫瘤,因此,肝血管肉瘤的可能性大。
院內治療及病情分析
入院後,給予患者低脂糖尿病軟食、複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及穀胱甘肽保肝、呋塞米及螺內酯利尿、氯沙坦降壓、胰島素控製血糖的治療。
根據肝組織學病理的結果,考慮“肝血管肉瘤”診斷明確。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胸腺肽增強免疫及補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療。
患者有發熱、咳嗽、咳痰,入院初接受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療,但入院後的第3天體溫較前升高,最高至38.2℃。
對於體溫升高,首先要考慮的是感染控製不佳有關,同時也不除外淋巴瘤或實體瘤導致的腫瘤性發熱的可能。
在等待病理檢查結果的同時,將該患者的治療調整為呱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及氨溴索化痰治療。在連續治療8天後,患者仍然發熱,結合肝組織學病理結果,目前發熱首先考慮腫瘤性發熱,遂停用靜脈用抗生素,給予頭孢克洛口服。
患者存在貧血(中度),血常規檢查提示為正細胞、正色素,網織紅細胞比例升高,近期複查的葉酸、Vit B12及血清鐵結果均正常,骨穿已除外骨髓增生障礙、骨髓增生異常等疾病。因此,經過綜合考慮,該患者的慢性貧血由肝血管肉瘤所引起的可能性大。
分析與討論
血管肉瘤是一種來源於血管內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多發生於皮膚及軟組織,尤以頭麵部最為多見。發生於肺、心髒、肝、脾、睾丸、乳腺等部位的血管肉瘤也皆有報告。
在血管肉瘤中,肝血管肉瘤(HA)是一種由肝竇血管內皮細胞發生的非常少見的惡性間葉性腫瘤,腫瘤起源於肝竇壁細胞,常呈多發。
肝血管肉瘤的發病率為0.14~0.25例/100萬人,約占肝髒原發性腫瘤的1%~2%。
肝血管肉瘤的發病原因
本病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男女之比為3~5:1)。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肝硬化(主要是壞死後肝硬化與血色病所致的肝硬化)、密切接觸某些致癌物質如氯乙烯、二氧化釷、砷類等有關,其他製劑如硫酸銅、雌激素、口服避孕藥和苯乙肼也與該病有關。
我國已將職業性接觸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列入職業病名單。
該患者既往長期接觸正己烷20餘年,長期口服避孕藥約15年,考慮存在患本病的危險因素。
肝血管肉瘤的臨床表現
肝血管肉瘤的臨床表現不典型。右上腹痛、食欲減退、不明原因發熱、消瘦、貧血、血小板減少及腹部包塊是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可因病情進展迅速出現肝功能急劇下降,可因腫瘤壞死破裂、凝血因子消耗而並發腹腔內積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該例患者無明顯的腹部症狀,但有貧血、發熱等全身臨床表現。
如何診斷
肝血管肉瘤
1. 超聲檢查
肝血管肉瘤的超聲表現為肝內單個或多個腫塊回聲,形態不規則,可呈實質性,也可顯示為囊性,但囊內一般可見點狀回聲且壁較厚,病變由高回聲到無回聲不等,根據內部出血、壞死程度的不同,其內部回聲各不相同,彩色多普勒可顯示腫塊內部豐富的血流信號。
盡管有時仍不能與肝細胞肝癌、肝轉移癌等鑒別,但上述改變可提示肝內惡性腫瘤的診斷。而在早期,也可僅表現為邊界較清晰的低回聲,內部見少許帶狀回聲,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未顯示動脈血流信號,很似海綿狀血管瘤的聲像圖改變。
2. CT及PET-CT檢查
CT平掃顯示為多發或單發的低密度病灶,強化後部分病灶可強化,部分病灶可並不強化。有學者認為,多期強化有助於肝髒良、惡性血管瘤、肝癌和轉移瘤的鑒別。與肝血管瘤如海綿狀血管瘤相比,肝血管肉瘤的強化CT呈現早期瘤灶中心強化和動脈門靜脈分流影像;與肝細胞肝癌快進快出的強化特征相比,肝血管肉瘤表現為連續漸進的向心性強化。
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腹部超聲、腹部增強CT、PET-CT的影像表現很難與肝血管瘤、肝細胞癌、肝轉移癌鑒別。
該患者經腹部超聲、腹部CT、PET-CT檢查後,影像學仍然無定論。
3. 組織學檢查
對於明確肝血管肉瘤診斷,以上影像學檢查存在很大困難,因而肝組織穿刺活檢顯得非常重要。肝血管肉瘤進行穿刺活檢的出血風險較大,但在影像介導下的穿刺是必要且安全的。
典型的病理學表現為異型性增生的腫瘤細胞覆蓋性生長,肝細胞萎縮,肝竇變寬,瘤細胞突入血管腔。CD34、CD31、Ⅷ因子和Vimentin等指標的免疫組化染色陽性有助於診斷肝血管肉瘤。
肝血管肉瘤的
治療
肝血管肉瘤臨床罕見,惡性度高,進展迅速,預後差,平均生存期僅為6個月。該病對放療、化療均不敏感,手術切除為首選治療方法,但術後短期複發率高。有研究顯示,與單純手術者相比,完整切除腫瘤後輔以吡柔比星+卡鉑+氟尿嘧啶、氮烯咪胺+異環磷酰胺和異環磷酰胺+卡鉑+鬼臼乙叉甙聯合化療,可明顯延長患者生存期。
國內有因該病接受肝移植的病例報告,其中1例無長期隨訪資料,1例生存期為3個月,1例生存期為8個月。多激酶抑製劑索拉菲尼在該病的臨床應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臨床上,應提高對肝血管肉瘤的認識,以達到提高早期診斷率的目的;確診後,如腫瘤局限於肝一葉且無轉移灶時,手術切除是首選方法。關於術後綜合治療的方案及治療的必要性,尚有待繼續積累病例資料,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