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診治進展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科何晉德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4-20
導讀

53歲男性患者,農民,主因“間斷腹痛、腹瀉1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被診斷為嗜酸細胞性胃腸炎。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是一種因較多嗜酸細胞浸潤胃腸道,所引發臨床表現的少見胃腸疾病,至今病因仍不十分明確,有關該病預後的資料較少。廣義的嗜酸細胞性胃腸炎包括嗜酸細胞性食管炎、嗜酸細胞性胃腸炎和嗜酸細胞性結腸炎。

  病史

  ■ 病例分享

  53歲男性患者,農民,主因“間斷腹痛、腹瀉1年,加重2周”入院。1年前,患者於受涼後出現右下腹痛伴腹瀉,大便呈黃色稀水樣,2~3次/天;每次大便量較多,排便後腹痛稍有好轉;無惡心、嘔吐、發熱;自服“慶大黴素碳酸鉍膠囊”,約3天後症狀緩解。近1年來,以上症狀反複發作約5次。2周前,患者於勞累、饑餓並飲酒後出現上腹、臍部及下腹隱痛伴黃色稀水樣大便,大便最多10次/天;腹痛在排便前一過性加重,便後可減輕;輕度惡心、腹脹,無發熱、嘔吐。當地醫院給予“環丙沙星、甲硝唑”等治療5天,症狀無好轉,患者遂就診於我院。發病以來,患者無皮疹、浮腫、關節痛及口腔潰瘍,小便正常,體重近兩周稍有減輕。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家中養狗1條。

查體

  生命體征平穩,左下腹、下腹、右下腹、臍部壓痛,腸鳴音約10次/分,餘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

  血常規檢查結果示白細胞 6.6×109/L,嗜酸細胞23.7%,中性粒細胞 40.1%;生化全項正常;血總IgE 352.9 IU/ml(正常<200 IU/ml);血沉、C反應蛋白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正常;抗核抗體陰性。大便常規、便潛血、阿米巴、寄生蟲及蟲卵培養結果均為陰性。

  骨髓像及免疫分型示嗜酸細胞增多,無幼稚細胞。

  腹部B超、胸部X線及腹部CT檢查均未見異常。

  胃鏡檢查顯示,食管及胃部未見明顯異常;十二指腸球部散在數片糜爛,球部與降部交界有3處淺潰瘍並附有黃白苔(圖1),降部黏膜稍充血水腫、散在糜爛(圖2)。結腸鏡檢查顯示,結直腸未見明顯異常;所見回腸末端(進入回腸約10 cm)散在點狀紅斑(圖3),未見明顯黏膜破潰表現。內鏡檢查病理結果提示,十二指腸(圖4)及回腸末端(圖5)黏膜有大量嗜酸細胞浸潤。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診治進展

  治療

  予以患者阿苯達唑 400 mg口服5天試驗性抗寄生蟲治療,外周血嗜酸細胞水平未下降;甲基強的鬆龍40 mg/d靜點後,患者腹瀉逐漸消失,外周血嗜酸細胞水平下降;改為口服強的鬆30 mg/d天後,患者出院。

出院診斷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

發病機製

  嗜酸細胞參與黏膜免疫防禦,能對多種刺激如非特異性損傷、感染、同種異體移植物、過敏原、腫瘤等產生反應;通過脫顆粒產生4種陽離子蛋白和多種細胞活性物質發揮作用。

  嗜酸細胞通常在胃腸道分布於胃、小腸和結腸,以盲腸及闌尾最多見,存在於黏膜固有層;分布不依賴於腸道共生菌,不出現在正常食道上皮。

  多種因素決定了嗜酸細胞易於在消化道定植,其中,白介素5、嗜酸細胞趨化因子(eotaxin 1)受體(CCR3)和整聯蛋白α4β7發揮了重要作用。CCR3和整聯蛋白α4β7分別與胃腸道黏膜固有表達的eotaxin 1,以及消化道黏膜固有層小血管內皮細胞優勢表達的黏膜血管地址素細胞黏附分子1特異結合。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發病機製尚不十分明確,但有許多證據表明,該病為過敏性疾病,抗原刺激因子通過嗜酸細胞-肥大細胞軸對胃腸道黏膜產生免疫防禦或損傷作用。

臨床表現

  嗜酸細胞性食管炎 可單獨或與嗜酸細胞性胃腸炎同時發生,臨床症狀類似於胃食管反流病,有燒心、胸痛、吞咽困難、吞咽痛、食物填塞感等表現。

  內鏡下,患者食道可呈白斑、黏膜環、溝槽樣或狹窄,約三成病例無異常發現;放射學表現無特異性,常見鋇餐顯示食道狹窄;病理診斷依賴於嗜酸細胞≥15個/高倍視野,並有黏膜下浸潤。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 臨床表現與嗜酸細胞浸潤部位和深度有關,黏膜型最常見(25%~100%),患者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貧血、蛋白丟失性腸病;肌肉型(13%~70%)患者表現為幽門梗阻或腸梗阻,一些患者有腹部絞痛;漿膜型最少見(12%~40%),患者表現為腹水、腹脹、外周血嗜酸細胞水平更高。

  該病的內鏡表現不特異,黏膜型可有黏膜充血、糜爛、潰瘍形成,黏膜皺襞肥大及脆性增加。約四成病例的放射學結果呈陰性,鋇餐示胃黏膜不規則,CT示環狀皺襞和小腸壁增厚或管腔狹窄。病理檢查發現,在黏膜型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患者的黏膜固有層,嗜酸細胞≥20 個/高倍視野,並可有其他炎性細胞數量增加。

  嗜酸細胞性結腸炎 發病人群主要為嬰幼兒和年輕人,其臨床特點類似於嗜酸細胞性胃腸炎。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 約半數以上患者的外周血嗜酸細胞計數增多。有助於鑒別診斷的檢查包括寄生蟲感染和全麵血生化檢查、自身免疫指標等,腹水檢查如腹水白細胞分類、嗜酸細胞計數等。

  過敏評估檢查包括血清總IgE檢測、放射過敏原吸附試驗檢查特異過敏原IgE、皮膚針刺試驗檢查IgE介導的食物過敏、皮膚斑貼試驗檢查非IgE介導的食物過敏。

  影像學檢查 超聲、CT及鋇劑造影檢查無特異性,但有助於診斷。

  內鏡及病理 雖然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無內鏡特異性表現,但該檢查對診斷極為重要,活檢要求多部位活檢+多塊活檢(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病變可能呈灶狀分布)。對高度懷疑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患者,盡管內鏡下黏膜無明顯異常,仍應注重活檢。

 診斷及鑒別

  除嗜酸細胞性食管炎以外,目前沒有統一指南性共識。診斷依據包括臨床表現、病理活檢組織檢查發現有較多嗜酸細胞浸潤(≥15~20 個/高倍視野)、排除其他引起嗜酸細胞增多疾病。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應與以下疾病鑒別,寄生蟲感染、藥物所致、炎症性腸病、炎性纖維性息肉、胃食管反流病、高嗜酸細胞血症、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結節性多動脈炎及其他結締組織病。

治療及預後

  目前缺乏大樣本量、隨機、雙盲對照研究指導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治療,其治療方案主要基於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原則。

  ⒈ 避免空氣源性和食物源性過敏原。

  剔除過敏食物,經驗性剔除牛奶、豆類、雞蛋、麥、堅果、海鮮等食物。

  要素飲食適用於對多種食物過敏的患者。

  ⒉ 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但停用後病情可能複發。

  全身應用 能實現症狀及組織學改善,適用於飲食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者,20~40 mg/d,6~8周後減量(重症者可仿效重症炎症性腸病的治療劑量)。

  局部應用 布地奈德可用於回盲部或右半結腸的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患者,氟替卡鬆可用於嗜酸細胞性食管炎。

  ⒊ 可應用肥大細胞抑製劑,如色甘酸鈉和酮替芬。

  ⒋ 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的作用機製為阻斷嗜酸細胞表麵白三烯受體Cys LT1。

  ⒌ 生物治療,如抗白介素5單抗、抗IgE單抗、抗eotaxin 1單抗和CCR3拮抗劑仍處於試驗階段。

  ⒍ 外科治療適用於有梗阻且經內科治療不緩解者。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