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繼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1例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科 王雪梅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5-07
導讀

         44歲男性,因“間斷腹瀉、轉氨酶水平反複升高、低蛋白血症伴腹水2年餘,間斷腹痛1月餘”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診斷為結腸、末段回腸彌漫性病變性質待定。

   繼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1例

 繼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1例
 繼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1例

  左上圖 結腸鏡示回腸末段 

  右上圖 回腸末段病理染色HE 染色,放大倍數為200倍。 

  中圖 正常淋巴管病理染色HE 染色,放大倍數為200倍。

   左下圖 膠囊內鏡示空腸

   右下圖 膠囊內鏡示回腸 

 繼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1例   繼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1例

  病史

  44歲男性,因“間斷腹瀉、轉氨酶水平反複升高、低蛋白血症伴腹水2年餘,間斷腹痛1月餘”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

  現病史 2年多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瀉,為黃色稀便,5~6次/日,每次量約200 ml;同時無明顯誘因間斷出現雙下肢輕度可凹性水腫。此後患者間斷腹瀉,總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進行性下降,最低值分別為32 g/L和18.4 g/L,轉氨酶升高,膽紅素水平正常。腹部B超提示腹水。

  患者接受複方氨基酸營養支持和利尿治療後腹水消退,間斷接受三聯抗結核治療。

  3個月前,患者因納差乏力加重住院,便中有大量脂肪滴,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101 μ/L,乙肝表麵抗原陰性,血ALB 32.6 g/L,TP 60 g/L,膽紅素水平正常。腹部B超示大量腹水,輕度脾大。腹水穿刺提示腹水乳白色混濁,白細胞100×106/L,TP 8 g/L,腺苷脫氨酶陰性,乳糜定性陽性。

  胃鏡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腸鏡示結直腸黏膜水腫、粗糙,回盲部顆粒結節樣隆起。腸鏡診斷為“全結腸結核?淋巴瘤?” ,病理檢查結果提示回盲部黏膜慢性活動性炎,黏膜下層淋巴組織增生。

  當地醫院診斷不詳,予以保肝、補充血漿蛋白、三聯抗結核治療後,患者自覺腹瀉明顯好轉,轉氨酶水平逐漸恢複正常,但TP和ALB水平仍進行性下降。患者繼續接受三聯抗結核治療。

  1個多月前,患者出現間斷陣發性上腹部疼痛,至我院就診。

  既往史 患者於20年前罹患結核性胸膜炎,經抗結核治療後自述已愈。

  檢查

  入院查體 右頸後有2枚直徑分別約為0.5和2 mm淋巴結,光滑、質軟、活動性好、無壓痛。雙肺呼吸音清,心律齊。

  腹平軟,臍周壓痛明顯,無肌緊張、反跳痛,餘腹輕壓痛,移動性濁音陰性。雙下肢無水腫。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 2.69×109/L,淋巴、中性粒細胞比例分別為11.58%和77.79%,淋巴細胞絕對值0.31×109/L。血紅蛋白143.3 g/L,血小板176.5×109/L。便潛血陽性,便查結核杆菌陰性。

  結核菌素試驗陰性。抗結核抗體陽性。IgG 3.16 g/L,IgM 0.29 g/L。蛋白電泳結果為:A/G 1.11,γ球蛋白11.6%,β1球蛋白 8.4%,β2 球蛋白5%,α1球蛋白 7.6%,α2球蛋白14.9%,ALB 52.5%。多次膽紅素檢測結果正常,ALT 159 μ/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194 μ/L,TP 37.1g/L,ALB 25.1 g/L。

  胸片 雙上肺陳舊性病變。右側胸膜增厚粘連,少量積液待除外。

  腹部檢查 腹平片示腹部多發鈣化灶。腹部B超示盆腔少量積液。腹部CT示少量腹水,小腸腸管擴張,腸壁水腫增厚。

  胃鏡檢查 結果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活動期,十二指腸降部撒鹽樣改變、伴多發結節樣隆起性質待定(病變以十二指腸降部為重,至十二指腸水平部明顯好轉)。

  超聲胃鏡提示病變表現為腸壁全層增厚,最厚處為6.9 mm,以黏膜層及黏膜下層增厚為主,兩者之間分界不清,呈不均勻回聲,內部可見多發偏低回聲。

  胃鏡病理提示胃底體交界及幽門炎症(+),十二指腸降部炎症(++),散在少數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以上各部位抗酸染色均未見陽性杆菌。

  結腸鏡 闌尾開口周圍黏膜水腫。結腸鏡進入末段回腸約40 cm,黏膜彌漫充血水腫,血管紋理消失。存在多發糜爛,直徑約0.3 cm,表麵有白色附著物。結腸、直腸黏膜彌漫水腫,血管紋理不清,粗糙不平,嚴重處呈顆粒樣改變,以升結腸、盲腸為著,並可見瘢痕(左上圖)。

  診斷為結腸、末段回腸彌漫性病變性質待定。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症、間質水腫、回腸和盲腸部分腺體增生。回腸黏膜組織中見多量擴張淋巴管,管中可見粉染淋巴液(右上圖、中圖)。

  膠囊內鏡 十二指腸黏膜皺襞增粗肥厚,散在白色雪花狀斑點。空腸密布較大雪花狀顆粒隆起,黏膜粗糙不平,散在小息肉狀黏膜隆起。回腸節段樣分布雪花狀白斑,可見間斷正常小腸黏膜(左下圖、右下圖)。診斷為小腸彌漫性黏膜白斑,符合小腸淋巴管擴張症表現。

  診治

  患者最終被診斷為淋巴管擴張症、低蛋白血症,予以匹維溴銨(50 mg, tid)、複合維生素(2片,tid)、三聯雙岐活菌 (420 mg,tid)治療。

  診斷明確後患者要求出院,拒絕進一步治療。 醫生囑患者低脂高蛋白飲食,以中鏈甘油三酯為主,避免長鏈甘油三酯攝入。

  討論

  分型、發病機製及臨床表現

  1961年,瓦爾德曼(Waldmann)等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小腸淋巴管擴張症這一疾病。國內學者對此病的認識相對較晚,首例病例報道發表於1990年。

  該病可分為原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PIL)和繼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SIL)。PIL發病原因,或與先天淋巴管狹窄或淋巴管發育不良有關,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可合並多種先天畸形。SIL可繼發於多種疾病,如腫瘤、淋巴結核、絲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門脈高壓、縮窄性心包炎、腹部外傷及手術等。上述因素可導致淋巴管狹窄、淋巴回流不暢,繼而使小腸淋巴管壓力升高、擴張甚至破裂。

  淋巴液外漏時會出現低蛋白血症、淋巴細胞減少、低脂血症。淋巴液漏入腸道則表現為乳糜性腹瀉、腹脹、嘔吐,淋巴液漏入漿膜腔則可導致乳糜性腹水、淋巴水腫等。

  另有個案報道以消化道出血或腹部包塊、顏麵部浮腫為首發表現的小腸淋巴管擴張症。有部分病例以高脂飲食為誘因。

  診斷標準、治療及預後

  小腸淋巴管擴張症的實驗室特點為TP、ALB、IgG、IgA、IgM水平下降,IgG水平下降尤為明顯。淋巴細胞減少,血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升高,便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增加。

  因淋巴管擴張症主要累及小腸,胃鏡和結腸鏡通常無法發現病灶。

  CT和膠囊內鏡是診斷此病的主要方法。腹部CT表現為小腸壁增厚水腫,腸管輕度擴張伴彌漫性淋巴結腫大,常有係膜水腫和胸腹水。膠囊內鏡可見小腸彌漫性水腫,腸黏膜表麵白色點狀絨毛和黏膜下擴張的淋巴管。

  雙氣囊小腸鏡可同時取活檢行病理檢查,病理切片見到小腸淋巴管擴張是診斷金標準。

  該病診斷依據如下:典型臨床表現、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絕對計數減少、血ALB和IgG水平同時降低、內鏡活檢或手術標本病理證實小腸淋巴管擴張、實驗室檢查證明腸道丟失蛋白質增多。符合前3條為疑診,符合後2條即可確診。

  該病尚無特效療法,主要是控製飲食,減少蛋白丟失和液體外漏。SIL以去除病因為主,原發病治愈患者的預後通常良好;部分病史較長者在發病數年至數十年後轉化為淋巴瘤,大多為B細胞增殖性淋巴瘤。

  ■ 經驗分享

  本例患者以腹痛、腹瀉、水腫為主要表現,淋巴細胞百分比和絕對值降低,TP、ALB、IgG、IgM水平下降。 腸鏡顯示末段回腸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血管紋理消失,多發糜爛,回腸黏膜組織中淋巴管明顯擴張。膠囊內鏡可見小腸彌漫性黏膜白斑,考慮小腸淋巴管擴張症診斷明確。因為患者的抗結核抗體陽性,既往20年前曾患結核性胸膜炎,故考慮結核繼發性淋巴管擴張症可能性大。

  患者自發病至確診曆時2年餘,輾轉於多家醫院,反複接受對症支持治療,延長了診治周期。當醫生發現以腹瀉、漿膜腔積液及低蛋白血症為特點的病例時,應考慮到小腸淋巴管擴張症可能性,積極尋找證據;如高度懷疑該病,應與病理科醫生充分溝通,明確診斷,及早進行飲食幹預,以減少蛋白和淋巴細胞漏出,改善預後。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