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年會暨第九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上,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友誼醫院消化疾病中心於中麟發表論文。他指出,40年前引進消化內鏡時很重要的目的是檢出消化道癌。
近日,在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年會暨第九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上,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友誼醫院消化疾病中心於中麟發表論文。他指出,40年前引進消化內鏡時很重要的目的是檢出消化道癌,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挽救生命的目的,至今中國食管癌胃癌發病率仍較高。有報告10年間每年檢查胃鏡達1萬多例,卻無1例早癌,一般醫院停留在5%至10%的早期癌檢出率,這些值得深思。
早癌檢出率低的原因有:重視不夠;認識不足;詳細觀察病變形態特點不夠,過度依賴活體組織檢查;微小病灶取材深度不夠,活檢靶向性不強;追求速度和數量;體檢局限於一般檢查,早癌針對性不強,浪費大量醫療資源;病理診斷標準需進一步完善。
食管癌尚無有效化驗指標,隻能根據病史找出高危人群。在對胃癌高危人群中采用盧戈氏液進行篩查,PG(+)陽性率0.25%,值得進一步研究。
對於胃癌的篩查,日本開展10多年以PGⅠ、PGⅡ篩出萎縮性胃炎、再從此癌前並年中行胃鏡精查,稱胃癌篩查的ABC法。
至今已經10多年,隨訪PG(-)者後,所謂健康人,5年隨訪未發現新發癌,而PG(+)者第一次胃鏡精查後,第二年複發者有可能漏診,檢出率0.08%,第三年以後新發癌0.01%。可見此法是目前行之有效的。
(根據大會資料整理)
專題鏈接:第九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專題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