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國消化疾病周(DDW)在華盛頓召開,其中多篇研究對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診治有了新的發現,對於臨床工作有較大幫助,現對重點內容進行如下薈萃。
2015年美國消化疾病周(DDW)在華盛頓召開,其中多篇研究對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診治有了新的發現,對於臨床工作有較大幫助,現對重點內容進行如下薈萃。
急性胰腺炎
對於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和病情評估,諾多(Nayudu)等提出,既往用於重症疾病病情預測的查爾森合並症指數(AACCI)可用於重症胰腺炎的病情判斷和並發症的預測,而且對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的依賴較少,臨床更為實用。坎波斯(Campos)則比較了嚴重程度床邊指數(BISAP)與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APACHE),發現前者診斷重症胰腺炎的特異性高而後者敏感性更高,另外此研究的結果還顯示體質指數不能增加上述兩個標準的診斷效率。達卡(Dhaka)則發現急性胰腺炎時液體積聚>5cm的患者預後較差;而夏爾馬(Sharma)發現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降低時重症胰腺炎發生率明顯增高。
此外,巴紮爾巴希(Bazerbachi)發現在合並非暴發性丙型肝炎時,急性胰腺炎的重症發生率約38%,死亡率約3.7%,須引起醫生重視。巴塔查裏亞(Bhattacharya)則認為預測和診斷急性胰腺炎合並感染時,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具有一定價值。杉本(Sugimoto)的研究提醒醫生應注意急性胰腺炎相關膽道梗阻和胃輸出梗阻,兩者發生率約為9%,這個比例高於以前的估計值,也明顯高於胰頭壞死和門靜脈栓塞發生率。
對於胰腺炎治療,日本學者堀部(Horibe)等的回顧性多中心研究證明,胰酶抑製劑對緩解重症急性胰腺炎症狀無明顯作用。
慢性胰腺炎
朱(YaohuiZhu)等的動物研究證實,轉化生長因子(TGF-β1)在慢性胰腺炎疼痛的發病中有著關鍵作用,從而為疼痛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
另一項動物研究由烏爾馬索夫(Ulmasov)報道,發現精-甘-天冬氨酸肽連接的整合素可以用於治療慢性胰腺炎小鼠的胰腺纖維化。
臨床研究中穆尼奧斯(Munoz)等證實超聲內鏡在慢性胰腺炎早期診斷中的作用。卡普爾索(Capurso)進行的薈萃分析顯示,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可導致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營養不良,而口服乳果糖可對SIBO進行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貝爾弗(Belfer)發現,麥吉爾疼痛評分量表是評價慢性胰腺炎疼痛的有效工具。
在慢性胰腺炎的內鏡治療方麵,羅伯特(Robert)等發現慢性胰腺炎患者如果胰管結石>12mm並且合並胰管擴張時,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體外振波碎石失敗率明顯增加。
卡恩(Cahen)等發明了一種新型可降解不覆膜支架用於慢性胰腺炎胰管狹窄的治療,研究顯示新支架安全有效,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胰腺癌
在胰腺癌的診斷與評估方麵,考特斯馬帕(Koutsioumpa)等發現新的抑癌基因(ING3)的缺失對胰腺癌的發生非常重要。帕納斯(Panas)等比較了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的CD24、CD44和CD133水平,發現CD24和CD44在胰腺癌患者中表達明顯增高,而CD133對兩者的鑒別無明顯意義。
金(Kim)發現增強CT掃查中血管增強的方式有助於判斷進展期胰腺癌的化療效果。皮丘基(Piciucchi)報道了血常規中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率上升提示胰腺癌患者預後更差。
在手術治療方麵,坎特(Kantor)發現,與普通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相比,胰十二指腸+主要血管切除術(PDVR)術後並發症的發生率明顯增加,而且患者對術後化療的耐受性也明顯降低,因此建議PDVR術是否必需應在術前認真評估。斯珀蒂(Sperti)則發現,對於胰腺癌術後複發的患者,評估後選擇性的再次手術可以讓患者獲益。
而藥物治療上帕克(Park)等認為,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胰酶支持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莫迪(Modi)則報道了雷公藤合並紫杉醇有可能成為胰腺癌新的有前景的化療方案。
Modi認為,小劑量雷公藤有利於增加奧沙利鉑聯用Minnelide的療效。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