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隻要腸道有功能就利用它1

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 葉欣 於健春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10-15
導讀

         病例1:63歲女性,腸係膜上動脈血栓、小腸壞死清除、十二指腸瘺引流術後。
病例2:57歲男性,外院因其腸梗阻急診行剖腹探查、小腸減壓術,術後第6天切口及腹腔引流管引流出糞樣物,給予禁食水、胃腸減壓、全腸外營養支持治療,長期臥床。術後3個月,患者出現咳黃痰、高熱症狀,考慮合並肺部感染,遂來我院。

關鍵字:  腸道 | 功能 | 利用 

“隻要腸道有功能,就利用它”

  自上世紀60年代至今,我國腸外、腸內營養支持在臨床應用及科學研究方麵均獲得飛速發展,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但地域發展不平衡,很多地區的營養支持仍存在不規範、不合理的地方。本期我們特邀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衛生部北京醫院基本外科、消化科、神經科、麻醉科、放射科、藥劑科、普通外科7個領域的專家,就各自領域中的營養支持問題予以詳細闡述,詳情請見D1~D7版。

  營養支持治療是二十世紀重大醫學進展之一。大量循證醫學證據表明,規範化營養支持可改善臨床結局及生活質量、減少住院時間及醫療花費。本文結合臨床病例闡述腸外、腸內營養支持相關的4個基本問題:營養支持適應證、營養支持類型、個體化營養配方的製定與營養給予途徑的建立、營養支持效果評價及並發症防治等。

  病例1:腸外營養應用

  63歲女性,腸係膜上動脈血栓、小腸壞死清除、十二指腸瘺引流術後。每日體溫38℃左右,引流液量約為2000 m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為91 U/L,總膽紅素為64.1 μmol/L,直接膽紅素為44 μmol/L。體重約為40 kg,體質指數(BMI)為17 kg/m2,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評分為5分,有全腸外營養指征。

  患者處於危重症期,腹腔感染較重,肝功能異常。先給予低熱量全腸外營養支持20 kcal/(kg×d),采用中長鏈脂肪乳劑和肝用氨基酸製劑;因患者每日發熱,丟失消化液量較大,每日補液3500~4000 ml,保持尿量1000 ml以上,同時增加電解質補充量;應用抑酸藥物及生長抑素減少消化液分泌,保肝、抗感染治療。

  1周後,肝功能好轉,引流量穩定減少至1000~1500 ml。逐步提高能量至25 kcal/(kg×d),增加穀氨酰胺和ω-3 脂肪酸等免疫營養素。放置中心靜脈導管進行長期腸外營養。體溫逐漸恢複正常。1個月後病情平穩,經胃造口管給予氨基酸型腸內營養液30 g(約100 ml),患者可耐受,有規律排便。期間定期監測血常規、肝腎脂全等檢查,調整腸外營養配方。

  術後4個月,患者病情平穩,無明顯腸外營養並發症。體重自術後40 kg增至46 kg,BMI為18 kg/m2。擬繼續進行腸外營養支持,擇期再次手術。

  病例2:腸內營養應用

  57歲男性,外院因其腸梗阻急診行剖腹探查、小腸減壓術,術後第6天切口及腹腔引流管引流出糞樣物,給予禁食水、胃腸減壓、全腸外營養支持治療,長期臥床。術後3個月,患者出現咳黃痰、高熱症狀,考慮合並肺部感染,遂來我院。

  入院查體:平車入室,體溫為39℃,心率125次/分,呼吸35次/分,血壓為107/68 mmHg,體重未測量。痛苦麵容,被動體位,左下肺呼吸音低。腹中線有長約20 cm手術切口,周圍紅腫;臍下有一直徑約2 cm裂口,有黃色膿性滲出液;右下腹有約5.5×9.5 cm皮膚紅腫,中心有直徑約2 cm的皮膚裂口,可見腸管暴露、腸液滲出,瘺口周圍皮膚腐蝕嚴重。入院診斷考慮多發腸外瘺、肺部感染、重度營養不良,NRS 2002評分為5分。

  考慮患者腸道功能不確定,先予以全腸外營養支持25 kcal/(kg×d);同時積極予以抗感染、負壓吸引瘺口滲液、瘺口周圍皮膚護理。CT提示左下肺膿腫,遂在CT引導下行左胸腔穿刺置管引流術,術後體溫、血象逐漸恢複正常。

  入院1周後,患者肺部感染控製、生命體征平穩,口服泛影葡胺造影評估外瘺口近端至少2 m左右小腸可以應用,遂由全腸外營養過渡至腸內營養。先予以少量氨基酸型腸內營養液後,無腹脹、腸瘺量無明顯增加,遂逐漸過渡到整蛋白型全腸內營養,切口下方瘺口逐漸愈合,患者可下床活動。考慮手術時機為3個月後,安排患者出院,家庭口服腸內營養治療。出院時患者體重由44.4 kg增至50 kg,BMI由15.7 kg/m2增至17.7 kg/m2。

  經3個月的家庭腸內營養,腸瘺量穩定,BMI增至19.84 kg/m2。再次入院行剖腹探查、粘連鬆解、部分小腸切除(2處)、多處腸修補(30處)、皮膚瘺口切除、空腸穿刺置管術。術後患者腹脹,排氣、排便少,先給予全腸外營養,按患者耐受情況給予少量氨基酸型腸內營養製劑。20天後排氣、排便逐漸增加,逐步由腸外營養向腸內營養過渡,並由氨基酸型腸內營養製劑向整蛋白型製劑過渡。患者可進半流食,體重及BMI明顯增加,腸功能恢複良好,滿意出院。

  問題一:哪些患者需要營養支持?

  營養支持適應證 國內外營養支持指南均指出:對於營養不良或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的圍手術期患者,合理優化腸外、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可使患者獲益;對於無營養不良或營養不良風險的圍手術期患者,腸外、腸內營養支持可能無效或增加並發症風險和醫療費用。

  營養風險篩查和評估 營養風險指與營養因素有關不良結局的風險,包括並發症、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等增加的風險。營養風險篩查是由臨床醫護人員、營養師等實施的快速、簡便的方法,以決定是否需要製定和實施營養支持計劃。可用於營養風險篩查和評估的方法較多,臨床醫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結合病例看風險篩查 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推薦的NRS 2002評分,是基於128項循證醫學結果得出的營養風險篩查工具,主要針對成年和老年住院患者。該方法的評價指標包括:體重下降、攝食量、BMI(1~3 分),疾病嚴重程度(1~3分),患者年齡≥70 歲(1分)。總評分≥3即應使用營養支持;1~2分提示有輕度營養風險,應每周複查;0分表示無營養風險。研究顯示,對評分>3分者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可使多數患者獲益,因而治療計劃中應包括營養支持。病例1和2的NRS 2002評分均為5分,有強烈的營養支持指征。

[未完待續,接《 “隻要腸道有功能,就利用它”2》]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