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6歲,主因“發現肝功能異常8年,發熱10餘天”於2013年11月22日入院。
患者男性,36歲,主因“發現肝功能異常8年,發熱10餘天”於2013年11月22日入院。
現病史 患者8年前體檢時發現轉氨酶輕度升高[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在40~50 U/L],後定期監測ALT、AST逐年升高。3年前因轉氨酶升高伴γ-穀氨酰轉肽酶(GGT)、堿性磷酸酶(ALP)升高,就診於北京協和醫院,查生化示ALT128 U/L、AST9 7U/L、ALP233 U/L、GGT167 U/L,自身抗體正常,IgG輕度升高,病因未明,予保肝、利膽治療後好轉。1年半餘前因乏力、納差就診於北京友誼醫院,查生化:ALT666 U/L、ALT319 U/L、GGT658 U/L、ALP740 U/L,EBVDNA4.3×106copies/ml,伴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行腹股溝淋巴結活檢未見異常(圖1)。予更昔洛韋抗病毒治療1月後EBVDNA轉陰,轉氨酶、GGT、ALP下降,但未達正常。近1年餘來,多次肝穿病理診斷“非嗜肝病毒性肝炎”可能、“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予熊去氧膽酸治療肝功能無明顯好轉;多次查EBVDNA陽性,予更昔洛韋抗病毒治療後EBVDNA轉陰,轉氨酶、GGT、ALP隨之下降但仍高於正常。外院輔助檢查:腹部CT(2012年8月8日):①肝髒及脾髒增大,門靜脈及脾靜脈增寬;②肝右葉鈣化灶;③腹腔多發淋巴結,部分略增大,性質待定;腹部B超(2013年11月20日):肝脾明顯增大;骨穿(2013年11月20日):三係減低,結合臨床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10餘天前患者出現發熱,體溫最高至39.4℃,伴乏力、鞏膜黃染、尿色加深,無腹痛、腹瀉、咳嗽、咳痰,無陶土樣便。4天前就診於地壇醫院,查生化:ALT310 U/L、AST481 U/L、ALP536 U/L、GGT277 U/L、總膽紅素(TBIL)55.2 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45.7 μmol/L,血常規:白細胞(WBC)2.62×109/L、血紅蛋白(HB)115 g/L、血小板(PLT)46×109/L,EBVDNA1.88×106copies/ml,血清鐵蛋白>2000 IU/ml,纖維蛋白原104 mg/dl,腹部超聲示肝脾明顯大,予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類藥物及物理降溫無效,現為求進一步診治再次收入我科。
既往史 30年前患“甲型肝炎”,經治療好轉。20年前患膽囊炎,藥物治療後好轉,未再發作,1年餘前核磁共振膽管胰腺造影術(MRCP)發現膽囊結石。飲酒史10年,每周飲酒1~2次,50~100 g/次,折合酒精量約為11 g/天,已戒酒8年。無中藥及保健品服用史。
查體 體溫38.6℃,脈搏10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壓110/70 mmHg。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頭頸部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幹濕音。心率90次/分,心律齊,未聞及雜音。腹平坦,腹壁軟,無壓痛、反跳痛。肝上界位於第五肋間,肝下界位於肋下6 cm,劍下3 cm,質韌,無觸痛。脾髒位於肋下6 cm,水平達正中線,質韌,無觸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雙下肢無水腫。
入院分析
反複肝功能異常的原因
慢性活動性EB病毒患者中年男性,發現肝功能異常8年,病程中多次EBVDNA陽性,病毒載量增高時轉氨酶、GGT、ALP升高明顯,EBV陰性後轉氨酶、轉肽酶有所下降,1年餘前外院肝穿病理提示非嗜肝病毒性肝炎。考慮慢性EB病毒感染導致肝損害可能性大。此次入院有發熱,伴三係減低,轉氨酶、轉肽酶明顯升高,肝脾進行性增大,EBVDNA陽性,考慮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病程中反複轉氨酶升高,曾有IgG輕度升高,肝穿提示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考慮自身免疫性肝炎不能除外,但多次查自身抗體陰性、IgG無升高,肝穿病理未見界麵炎等典型表現,綜合進行自身免疫性肝炎評分不能診斷。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中年男性,慢性病程,ALP和GGT升高,不除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可能性,但多次查AMA陰性,肝穿病理未見典型膽管損害,故診斷不成立。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病程,發現轉氨酶升高8年,伴GGT、ALP升高3年,但多次行病毒學檢查均為乙肝病毒表麵抗原(HBsAg)陰性,抗-HCV陰性,故考慮慢性病毒性肝炎可能性不大。
酒精性肝病患者既往飲酒史10年,但8年前發現肝功能異常後即開始戒酒,近8年仍有反複肝功能異常,故考慮酒精性肝病可能性不大。
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毒物毒物、、藥物所致肝損害該患者否認放射性物質及毒物接觸史,無可疑藥物服用史,故不考慮該病因。
發熱、三係減低、肝脾大的原因
噬血細胞綜合征患者發熱、三係減低、纖維蛋白原降低、鐵蛋白升高、肝功能異常、肝脾大,考慮噬血細胞綜合征診斷可能性大。入院後進一步行骨穿檢查,尋找嗜血細胞,完善遊離CD25及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進一步明確診斷。
患者病程中反複出現EBVDNA陽性,考慮EBV感染導致噬血細胞綜合征可能性較大。入院後進一步完善檢查,鑒別細菌感染、自身免疫及腫瘤等其他可能導致噬血細胞綜合征的病因。
淋巴瘤患者反複EB病毒感染,多發淺表淋巴結腫大,現出現發熱、三係減低、肝脾大,需考慮淋巴瘤可能,目前外院骨穿未提示,入院後再次複查骨穿,必要時行肝穿、脾穿、PET-CT協助診斷。
白血病患者發熱、三係減低伴脾大,需考慮白血病可能,但外院骨穿未提示,入院後完善血塗片、行骨穿協助診斷。
惡性組織細胞病患者無皮膚及骨骼損害,外周血及骨穿未見異型細胞,考慮惡性組織細胞病可能性不大。
入院後進一步檢查
表 入院後部分化驗結果(2013年11月23日-12月23日)
降鈣素原(PCT)<0.1ng/ml(正常值:<0.1ng/ml);C反應蛋白(CRP)5 mg/L(正常值:<8 mg/L)。
多次血培養:需氧、厭氧均陰性;真菌-D葡聚糖檢測:23.60 pg/ml(正常值:<60 pg/ml)。
肺炎支原體抗體、嗜肺軍團菌抗體、肺炎衣原體抗體:陰性。
巨細胞病毒(CMV)DNA<1×103copies/ml。
自身抗體譜:陰性。HBsAg、抗-HCV:陰性。其他化驗檢查結果見表。
腹部CT(圖2):肝髒及脾髒均較前明顯增大,相鄰髒器受壓。脾下極新發低密度結節,請結合臨床複查。PET-CT:脾髒多發脫氧葡萄糖(FDG)代謝增高灶,考慮淋巴瘤可能,建議必要時行組織病理學檢查。肝脾增大,脾髒及富含骨髓區域骨FDG代謝彌漫增高,符合噬血細胞綜合征表現。
肝穿病理(圖3):(肝)穿刺活檢標本:小塊肝組織,肝竇內可見個別小淋巴樣細胞浸潤,免疫組化染色結果:該細胞成分CD2(+),CD3(+),CD20(-),CD4(-),CD8(+),CD43(+),CD56(+),GramB(+),TIA(+),Ki-67(5%+),符合NK/T細胞浸潤肝竇,結合臨床病史,可能與EBV感染相關,由於細胞成分太少,目前不足以診斷腫瘤。骨穿形態:骨髓增生活躍,可見嗜血現象(圖4)。骨穿病理:考慮為EB病毒感染相關的NK/T細胞增生,不除外早期NK細胞白血病的可能性。
診療經過
患者發熱、三係減低,肝功能異常、肝脾大、EBVDNA陽性、血清鐵蛋白升高、甘油三酯升高。先後兩次骨穿可見分類不明細胞,流式可見單克隆T細胞,病理提示骨髓增生活躍,未提示淋巴瘤。PET-CT及肝穿病理均未提示淋巴瘤診斷。綜合考慮慢性活動性EBV感染、噬血細胞綜合征診斷明確。
給予患者依托泊苷150 mg、100 mg隔日靜點(共600 mg),甲潑尼龍琥珀酸鈉80mg,qd靜點,丙種球蛋白10 g,qd靜點,更昔洛韋300 mg,q12h靜點針對EBV感染及噬血細胞綜合征治療;給予埃索美拉唑抑酸預防消化道出血,複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膽堿、還原型穀胱甘肽鈉保護肝細胞,血漿及纖維蛋白原糾正凝血預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患者體溫降至正常,肝脾逐漸縮小,EBVDNA降至1.05×104copies/ml,纖維蛋白原最高升至194 mg/dl,但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逐漸下降,白細胞最低至0.5×109/L,中性粒細胞低至0.13×109/L。
停用依托泊苷及更昔洛韋,給予利妥昔單抗600 mg每周(共用1200 mg),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減量為40 mg,qd靜點,後減量至甲潑尼龍片24 mg口服。
12月15日患者再次出現發熱,體溫最高至40℃,肝脾逐漸增大,甘油三酯再次升高,轉氨酶顯著升高,纖維蛋白原降低,血清鐵蛋白升高,EBVDNA升高至3.34×106copies/ml,考慮繼發細菌感染不除外,先後予鹽酸頭孢吡肟、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呱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抗感染治療。再次行骨穿結果同前,考慮噬血細胞綜合征進展可能性大。
繼續利妥昔單抗600 mg每周,同時激素加量至甲潑尼龍琥珀酸鈉160 mg,q12h靜點。12月20日患者出現呼吸急促、煩躁,生化提示轉氨酶、GGT、LDH、TBIL較前升高,肌酐321 μmol/L,血鉀升高至6.26 mmol/L,血氣分析示PH7.27,考慮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急性腎衰竭、急性肝衰竭,轉入重症監護病房(ICU)。
入ICU後給予患者持續心電監測,床旁連續靜靜脈血液濾過(CVVH)、抗感染、抑酸、保肝、補充血漿等對症支持處理。患者於12月23日夜間突然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增快,脈搏氧飽和度下降,經補液擴容等積極支持對症處理,患者出現血流動力血不穩定,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呼吸心跳驟停,經搶救無效,宣布臨床死亡。
討論
EB病毒(EBV)是一種嗜人類淋巴細胞的皰疹病毒,人群感染率在90%以上。EBV感染可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急慢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肺炎、過敏性紫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腦炎等多種疾病,臨床表現多樣。大部分原發EBV感染無臨床症狀,部分青少年表現為急性病程,極少部分患者表現為慢性或複發性病程,伴有血清中EBV相關抗體或EBVDNA異常,稱為慢性活動性EBV感染(CAEBV)。
2005年岡野(Okano)等提出的CAEBV診斷標準:①持續性或複發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樣症狀,包括發熱、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同時又伴發其他係統並發症;②異常的抗EBV抗體,包括抗VCA和EA抗體升高,VCAIgG≥1:640,EAIgG≥1:160,VCAIgA(+),EAIgA(+),檢測受累組織(包括外周血)中EBVDNA拷貝數增高;③慢性病程不能用其他疾病所解釋。診斷需全部滿足以上3條標準。
本例患者反複肝功能異常,多次檢測EBVDNA拷貝數增高,且轉氨酶、轉肽酶升高與EBVDNA拷貝數增高存在相關性,排除其他病因後考慮CAEBV診斷較為明確。CAEBV感染易引起嗜血細胞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症(HLH)。其特征性表現是骨髓或淋巴組織/器官中出現異常增多的組織細胞,且有吞噬自身血細胞現象,進而引起全血細胞減少及多髒器浸潤。
國際組織細胞學會2004年修訂的HLH診斷標準為:①發熱持續大於7d,體溫大於38.5℃;②脾大(肋下大於3cm);③血細胞減少(累及外周血2係或3係),HB<90g/L,PLT<100×109/L,中性粒細胞<1×109/L,且非骨髓造血功能減低;④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症:甘油三酯>3mmol/L或高於同年齡的3個標準差,纖維蛋白原<1.5g/L或低於同年齡的3個標準差;⑤在骨髓、脾髒或淋巴結裏找到嗜血細胞;⑥NK細胞活性降低或缺如;⑦鐵蛋白>500μg/L;⑧CD25(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升高。符合以上8條指標中的5條指標可診斷HLH。
本例患者發熱、三係減低、肝脾大、甘油三酯升高、纖維蛋白原降低、血清鐵蛋白升高,而且骨髓造血組織中發現嗜血細胞,符合HLH診斷。HLH發生的常見原因包括遺傳性、感染、免疫及腫瘤。本例患者青年發病,無HLH家族史,故不考慮遺傳性因素。
入院後血常規、CRP、PCT未提示細菌感染,不考慮細菌感染。無免疫缺陷基礎,多次查自身抗體未見異常,不考慮免疫原因。淋巴瘤為最常見的導致HLH腫瘤性病因,完善腹部CT、PET-CT、肝穿、骨穿等檢查後均不提示淋巴瘤診斷。而患者存在慢性活動性EBV感染,除外其他病因後考慮為EBV感染相關的HLH(EBV-HLH)。
CAEBV及EBV-HLH的發病機製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EBV感染T淋巴細胞及NK細胞,引起淋巴細胞克隆性增殖,選擇性上調腫瘤壞死因子(TNF)、幹擾素(IFN)γ細胞因子的表達,刺激組織細胞及巨噬細胞,導致大量活化的T細胞及組織細胞在各器官大量聚集,細胞因子風暴導致各組織器官的損傷,輕型表現為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重型即為HLH。
CAEBV和EBV-HLH目前無規範的治療方案。HLH-2004方案是EBV-HLH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以糖皮質激素、依托泊苷聯合環孢素誘導治療,抑製或清除被EBV感染的大量增殖的T/NK細胞和活化的巨噬細胞。糖皮質激素可抑製炎症因子的產生,抑製巨噬細胞的吞噬,是控製病情進展的關鍵措施;依托泊苷可抑製EBV核心抗原決定簇的合成,具有抗EBV的作用,環孢素可抑製免疫係統,使T淋巴細胞產生淋巴因子減少。
HLH-2004治療方案可降低患者早期死亡率,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利妥昔單抗、血漿置換、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療效也在觀察中。目前無有效藥物清除EBV是本病預後差的關鍵因素。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更昔洛韋僅能一過性的降低體內EBV水平,停藥後EBV水平多會再次升高。
這提示我們需要加強治療清除EBV感染的T或NK細胞。輸注自體EBV特異性CTL細胞、造血幹細胞移植可能是治療EBV-HLH更有效的手段。
本例患者病程初期表現為CAEBV,反複EBVDNA拷貝數增高,每次給予更昔洛韋靜點後EBVDNA可轉陰,但停藥後一段時間再次出現EBVDNA拷貝數增高,隨之伴有轉氨酶、轉肽酶升高。隨著病程延長,病情反複,肝損害逐漸加重。此次因繼發HLH入院,初期給予糖皮質激素、依托泊苷後體溫正常、肝脾縮小、血細胞及纖維蛋白原上升,考慮治療有效,但停用依托泊苷、糖皮質激素減量過程中再次出現病情急轉直下,最終治療無效而死亡。
EBV感染多為急性、自限性過程,慢性活動性EBV感染較少見,而其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臨床醫師若對其認識不足,極易造成漏診誤診。由於CAEBV早期規範化治療可大大降低早期死亡率,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對於肝功能異常的患者,要考慮到EBV感染可能,尤其反複肝功能異常的患者,要考慮到CAEBV,早期完善檢查,早期診斷及治療。而一旦CAEBV進展至HLH後,疾病更加凶險,治療難度增加,患者死亡率提高,臨床上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