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7歲,因“外院胃鏡發現胃底隆起1個月”入我院行進一步診治。
入院病情摘要
患者男性,57歲,因“外院胃鏡發現胃底隆起1個月”入我院行進一步診治。患者1個餘月前因上腹不適於當地行胃鏡檢查發現胃底隆起,活檢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入院查腫瘤標記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和CA125]在內的各項生化指標均未見異常。
治療
患者接受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治療,術中於胃底見一山田Ⅳ型隆起性息肉,體積約25mm×18mm×12mm,表麵發紅,細微結構紊亂(圖1),行EMR切除、氬離子血漿凝固術(APC)及鈦夾夾閉止血治療。病理結果回報:(胃底息肉連切4塊)中低分化管狀腺癌,部分呈乳頭狀腺癌(圖2),癌組織侵至黏膜下層;標本基底側切緣可見癌組織。隨後患者接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術中於胃底見橢圓形潰瘍,大小約6mm×5mm,底平坦,覆厚白苔(圖3),內鏡電子分光圖像處理(FICE)技術觀察潰瘍邊緣黏膜細微結構紊亂(圖4),未見鈦夾殘留,病變追加ESD,病變整塊切除(圖5)。
病理結果回報:(ESD標本連切5塊)早期胃癌,管狀腺癌,光鏡下癌組織範圍約為2mm×4mm,癌組織侵及至黏膜下層(圖6),距標本基底側切緣最近約1mm,距標本側切緣最近約2.5mm;可見組織壞死及肉芽組織形成。
隨訪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後3個月複查胃鏡,示胃底可見長約8mm的白色疤痕(圖7)。
活檢病理回報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
專家點評
1962年日本內鏡學會提出早期胃癌的概念,即癌組織的浸潤局限於黏膜層或黏膜下層,不論其有無淋巴結轉移。按其大體形態分為Ⅰ、Ⅱ、Ⅲ型,Ⅰ型(即隆起型)腫瘤明顯高於周圍正常胃黏膜(隆起高度超過5mm),常為有蒂或廣基,此型最少見,約占4%左右。本例病變為胃底Ⅰ型早期胃癌(黏膜下癌),組織學上以管狀腺癌為主的多種組織學類型混合存在,經EMR、ESD對腫瘤組織實施完整切除。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