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長張福仁率領的課題組,近期發現麻風病與炎性腸病(IBD)共有兩個新的麻風易感基因:IL18RAP/IL18R1和IL12B,並證明兩個基因在這兩種疾病中的風險效應相反。
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長張福仁率領的課題組,近期發現麻風病與炎性腸病(IBD)共有兩個新的麻風易感基因:IL18RAP/IL18R1和IL12B,並證明兩個基因在這兩種疾病中的風險效應相反。該項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期刊》上。
據介紹,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枝杆菌感染易感個體後,經過一定的潛伏期,選擇性侵犯皮膚和外周神經、晚期可致殘的慢性傳染病;而炎性腸病是一種慢性炎性胃腸功能失調性疾病。
“兩種病看似毫無關聯,但研究顯示兩者間存在共同的遺傳背景。”張福仁介紹說,在以往發現的8個麻風易感區域中,有5個也是炎性腸病的易感位點。課題組由此推測,麻風和炎性腸病可能還有更多的共有易感基因。課題組在來自中國人群的4個獨立麻風樣本中進行了驗證,結果證實IL18RAP/IL18R1和IL12B也是麻風的易感基因。
張福仁說,在麻風易感者中,這兩個基因通過一定的途徑導致機體某些方麵的免疫缺陷,從而增加麻風的患病風險;而在炎性腸病中,兩個基因可導致機體某些方麵的免疫亢進,從而增加炎性腸病的患病風險。
“這兩個基因在麻風和炎性腸病中所起的作用完全相反。一個人如果得了炎性腸病,就絕不會得麻風;如果得了麻風,就絕不會再患炎性腸病。”張福仁解釋說,這種情況表明由於自然選擇,機體免疫應答的增強使得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在減少,而發生炎性疾病的風險則會增加。
據了解,該研究有助於揭示麻風和炎性腸病的發病機理及深入了解炎性疾病與傳染性疾病發病機製的內在聯係,同時隨著更多易感基因的發現,麻風病的一級預防將成為可能。
●閱讀更多消化肝病科內容請點擊:http://gi.cmt.com.cn/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