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頭部血管肉瘤胃腸道複發一例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 鄭威揚 尼露排·阿布都熱黑依木 吳晰 馬誌強 楊愛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5-10-14
導讀

         頭部血管肉瘤胃腸道複發一例

關鍵字:  頭部 | 血管肉瘤 | 胃腸道 |  

        病例簡介

        入院病情摘要

        現病史  患者男性,81歲,3個月前出現間斷便秘,伴黑褐色成形便。2個月前出現臍周及上腹痛,進食後加重,蜷曲位緩解,伴反酸、燒心、納差。外院查血常規正常,糖原(CA)199、癌胚抗原(CEA)輕度升高,糞便潛血間斷陽性(+)。胃鏡示反流性食管炎(LA-B),幽門螺杆菌(-)。結腸鏡於降結腸處見大小約1.0cm×0.5cm山田Ⅱ型息肉,鉗除。對症治療後每日1次成形黃軟便,但餐後上腹痛未緩解,體重下降2kg。

        既往史  陳舊性肺結核。1年前頭頂腫物血管肉瘤手術,術後放療30次。

        查體  左腹部輕壓痛、叩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音正常。

        輔助檢查  入院後查血常規正常,血紅蛋白143g/L,遊離脂肪酸(FFA)1015μmol/L,超敏C反應蛋白(hsCRP)41.37mg/L,CA199、CEA正常。糞便潛血(+)×3次。複查結腸鏡:距肛門30cm處可見2~3處小片狀糜爛。口服小腸造影(圖1):約2、3組小腸多發病變,與腸道分界不清,不除外占位病變且與腸道形成內瘺可能;空腸多發小憩室;腸道蠕動略慢。腹盆增強CT+小腸三維重建(圖2):空腸多發局部腸壁不規則增厚伴明顯強化,邊緣囊狀低密度與腸腔相通,不除外腸瘺。腸腔多發氣液平。肝髒多發囊腫。

 圖1全消化道造影:小腸占位及內瘺可能(粗箭頭為空腸占位,細箭頭提示內瘺可能)

圖2  腹盆增強CT+小腸三維重建:空腸多發局部腸壁不規則增厚伴明顯強化

        小腸鏡(圖3):過幽門繼續進鏡約50cm,過屈氏韌帶後空腸近端可見大量黃色汙物附著,病變起始部黏膜充血腫脹,可見不規則潰瘍,病變中央可見藍紫色瘤樣組織,可見圓形管腔樣結構(瘺口?狹窄?)。小腸病理:炎性滲出物及小腸黏膜顯急性及慢性炎,伴黏膜輕度水腫。

圖3 小腸鏡:十二指腸降部糜爛及潰瘍瘢痕形成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顯示(圖4):多處小腸腸壁局灶性增厚且代謝增高,惡性病變不除外。

  圖4 PET-CT:多處小腸腸壁局灶性增厚且代謝增高

      治療

        考慮患者小腸惡性腫瘤可能大,擇期行剖腹探查+十二指腸升部、近端空腸節段切除+空腸造瘺術。術後病理:分化較好的小腸血管肉瘤,侵及腸壁全層達周圍脂肪組織,部分伴穿孔及急、慢性炎細胞浸潤;兩斷端、環周切緣及十二指腸近切緣均未見特殊,淋巴結顯慢性炎(近段空腸0/5)。免疫組化結果示:AE1/AE3(-),HMB45(-),Melan-A(-),S-100(-),CD31(+),CD34(+),F8-R(+),Fli-1(+),Vimentin(+),Ki-67(index60%)。與頭部血管肉瘤同源。

        最終診斷:頭部血管肉瘤胃腸道複發。

        專家點評

        患者因黑便,便潛血陽性就診;臨床以消化道出血為線索,而胃鏡、結腸鏡所見不能解釋患者臨床症狀,進一步行小腸造影提示小腸充盈缺損、小腸病變是造成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CT小腸三維重建為無創檢查,是診斷小腸腸壁占位、腸腔狹窄的很好選擇。當CT發現小腸病變後,通過小腸鏡及PET-CT證實,進而手術,最終獲得病理診斷,一步步有條不紊。

        頭部血管肉瘤是一種罕見疾病,其特點是手術後很容易複發和全身轉移。患者在術後1年出現消化道出血,小腸造影發現小腸占位,從一元論的角度出發應該考慮頭部血管肉瘤術後轉移的可能。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