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稱,他們在一種中國本土蜈蚣的毒液內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可以用做止痛藥,而且沒有副作用。報道稱,中國的研究者稱他們的研究“將開啟對(蜈蚣毒液)進行分子修改”從而將其從疼痛製造者逆轉變成止痛藥的“大門”。
中國科學家稱,他們在一種中國本土蜈蚣的毒液內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可以用做止痛藥,而且沒有副作用。
專家稱,這個發現可以幫助軍隊減少治療戰場傷員時對嗎啡的依賴,甚至可以讓士兵具有在戰鬥中受傷後仍然可以繼續作戰的能力。
報道稱,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賴仞教授說:“這和嗎啡完全不同。” 在位於雲南省南部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工作的賴教授補充說:“嗎啡隻能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因為它有很多副作用,長期使用會導致成癮。”
賴教授表示,他們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研製出不會影響用藥人健康的長期止痛藥。他說蜈蚣毒液是這條探索之路上的希望之燈。蜈蚣毒液會使被咬的地方疼痛、腫脹,但一般不會致死,雖然也有例外的情況。
賴教授的團隊從生長在東亞和澳大利亞的少棘蜈蚣體內的複雜毒素中分離出一種被稱為RhTx的化學物質。他們說,這種化學物質有可以像開關一樣控製疼痛感的功能。
報道稱,盡管嗎啡從一戰開始就在軍事活動中被廣泛應用,並且仍然是戰地醫生最重要的止痛藥,但使用嗎啡有一定風險。例如,嗎啡會對病人的呼吸產生不好的影響,還會擾亂血壓——在某些情況下這兩者都可以致死。更嚴重的問題是,嗎啡有很強的成癮性。嗎啡來自鴉片,因其與中樞神經係統相互作用的方式,能帶來平靜感或極度興奮的情緒。因此,很多國家對嗎啡,甚至是醫學用嗎啡的使用都設下很嚴格的限製。
但止痛藥的重要性如何強調都不為過,不論是對癌症患者來說,還是對經曆過戰鬥有戰後創傷的老兵來說都是。據報告顯示,戰鬥受傷導致的長期傷痛甚至使一些老兵自殺。
報道稱,為找到如嗎啡和可待因等止痛藥的替代品,賴教授的團隊決定研究一些可致死的和相對沒那麼危險的毒素。他們的方法建立在這樣的邏輯上:如果某種化學物質可以引發痛感,那麼理論上能通過逆轉同一個機製來獲得相反的效果。
蜈蚣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捕食動物之一。已發現的最早蜈蚣化石可追溯到4.6億年前——也就意味著蜈蚣比某些恐龍還要古老。盡管大部分蜈蚣相對無害,但某些種類蜈蚣的叮咬可以致人死亡。
研究團隊在他們的論文裏寫道,蜈蚣導致的“劇痛……立刻發作並且可以持續半小時到兩小時的時間”。該論文日前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
賴教授的團隊研究了少棘蜈蚣的毒液,少棘蜈蚣有很強的攻擊性,以其鮮豔的顏色出名,成蟲約20厘米長。研究團隊說,他們發現少棘蜈蚣的毒液裏有許多種複雜的化學成分,花費了數年時間才找到與疼痛有關的化合物RhTx。
報道稱,賴教授和他的同事通過使用如核磁共振和熒光成像等多種手段發現,RhTx導致疼痛的方式是在宿主的中樞神經係統中引發“錯誤警報”。RhTx通過與TRPV1結合達到以上效果。TRPV1是一種在動物和人體中常見的感知熱度的蛋白質。RhTx能夠欺騙這種所謂的哨兵蛋白質,使其相信外部溫度突然比實際溫度升高許多,以此產生類似被熱水燙的痛覺。
研究團隊稱,但假如對同一種化合物進行處理,使之產生相反的作用,則接受試驗的動物可以在熱水中遊泳而絲毫意識不到這對自己造成多大傷害。因此,TRPV1蛋白質在下一代止痛藥開發中成為很受歡迎的研究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一些醫藥公司使用辣椒的有效成分辣椒素來抑製由TRPV1引起的疼痛警報。
報道稱,中國的研究者稱他們的研究“將開啟對(蜈蚣毒液)進行分子修改”從而將其從疼痛製造者逆轉變成止痛藥的“大門”。“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賴教授說。
他說:“疼痛是個非常複雜的科學問題,在疼痛的內在機製方麵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答。現在說蜈蚣毒素是否可以取代嗎啡成為終極止痛藥還為時過早。”
來自: bio360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