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

幹貨:聲帶白斑的診斷、分型與綜合治療

作者:李祖飛 北京大學航天臨床醫學院 來源:醫脈通 日期:2017-01-08
導讀

         聲帶白斑為聲帶黏膜的鱗狀上皮病變的統稱,亦稱喉角化症(keratosis of larynx),是一種聲帶表麵或邊緣附著的白色斑塊狀或疣狀隆起病變,病變範圍或局限於聲帶前端,或遍布聲帶全長,病變深度位於黏膜層或侵及黏膜下層,其發病率為0.07%~0.21%,好發於41-50歲的男性[1],因部分聲帶白斑或存在癌變風險,與喉癌的發生相關,因此對於此類疾病需要及早診治並於預。 一、聲帶白斑的病因學

關鍵字:  聲帶白斑 

        聲帶白斑為聲帶黏膜的鱗狀上皮病變的統稱,亦稱喉角化症(keratosis of larynx),是一種聲帶表麵或邊緣附著的白色斑塊狀或疣狀隆起病變,病變範圍或局限於聲帶前端,或遍布聲帶全長,病變深度位於黏膜層或侵及黏膜下層,其發病率為0.07%~0.21%,好發於41-50歲的男性[1],因部分聲帶白斑或存在癌變風險,與喉癌的發生相關,因此對於此類疾病需要及早診治並於預。

        一、聲帶白斑的病因學

        其發病與嗓音濫用、吸煙 、酗酒、 空氣汙染等刺激、慢性炎性刺激 、長期接觸有害物質等息息相關,尤其是長期吸煙因素,已成為聲帶白斑發病的一個高危影響因素。近年來,亦有文獻報道其或與胃食管反流等因素有關,據一篇由朱虹、徐文等人的研究報道:約半數以上的聲帶白斑患者有咽喉反流[2],但與此相反的是,由Benjamin等人再016年的研究報道上顯示聲帶白斑與胃食管反流或許並不存在病因學上的關係,但其納入研究的病例數僅為21例[3],因此,聲帶白斑與胃食管反流之間的因果關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二、聲帶白斑的診斷分型

        若按病理學分類,根據2005年的WHO分類可分為1.鱗狀細胞過度增生:主要表現為單純基底層細胞數量增加; 2.輕度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的細胞局限於上皮層的下1/3; 3.中度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細胞占上皮層中1/3,與角化相關;4.重度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的細胞擴展到上皮層的全層; 5.原位癌:上皮細胞出現惡性轉化,但沒有深層浸潤的表現。

        而國內馬麗晶等人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與研究,發表文獻對聲帶白斑根據其形態學等因素分為以下四型:I型:炎性滲出型,病變位於雙側聲帶,聲帶表麵附有一層白色膜樣物,發病前多有急性感染、大喊或劇烈爭吵等聲帶急性創傷、胃食管反流以及劇烈咳嗽等病史,聲音嘶啞明顯甚至失音。給予抗炎、霧化及休聲等保守治療1~2個月,聲帶通常可恢複正常。由於局部病理組織學檢查有可能造成黏膜組織的瘢痕修複,影響發音,不建議取病理活檢;II型: 息肉摩擦型,病變位於聲帶息肉對側的聲帶相應部位,由於長期摩擦引起的聲帶黏膜角化或不全角化。III型:伴發聲帶溝型,病變側聲帶表麵或側緣有深淺不一、長短不等的溝,病變基底位於溝的底部,呈疣狀、角狀或錐狀突起, 或與聲帶溝的存在導致聲帶振動異常引起的,病變的程度往往取決於聲帶溝的深淺和範同。IV 型:單純角化型,病變位於聲帶黏膜層或侵及黏膜下層,呈斑塊狀、疣狀或乳頭狀,病變範圍或局限於聲帶膜部,或累及聲帶全長,局部可癌變[4]。

        三、聲帶白斑的惡變率

        並非所有聲帶白斑都是癌前病變,這點現已成為共識,而根據Weller等人的Meta分析,聲帶白斑的總惡變率為14%,平均惡變時間為5.8年,惡變率隨不典型增生的嚴重程度而增加:重度異型增生及原位癌為30.4%,輕度及中度異型增生為10.6%,前者惡變率為後者的三倍[5]。

        四、聲帶白斑的綜合治療

        對於炎症及輕度異性增生的病變,現通常不急於手術而是首先選擇保守治療並定期隨訪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包括控製病因、戒煙酒、避免不良因素刺激、聲休等措施, 而鑒於聲帶白斑與胃食管反流之間的關係,對於合並胃食管反流者亦可予以適當的抑酸治療,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輕度異型增生病變或中重度聲帶白斑,可予以手術治療,常用手術為喉顯微支撐喉鏡CO2激光輔助下病損切除術,術中送快速冰凍,根據冰凍結果決定手術範圍,若為單純角化或輕度及中度不典型增生,切除至黏膜+黏膜下層,若為重度不典型增生,切除範圍為黏膜+黏膜下層+聲韌帶+部分聲帶肌,若為原位癌,則需切除黏膜+黏膜下層+聲韌帶+大部分聲帶肌,但關於聲帶白斑的手術治療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4,6]。

        【參考文獻】

        1.Avila D D, D'Ávila J, Góis C, et al. Premalignant Laryngeal Lesions: Twenty-Year Experience in Specialized Service[J]. Int.arch.otorhinolaryngol, 2014, 18(4):352-356.

        2.朱虹, 徐文, 李贇,等. 聲帶白斑臨床病理特征與咽喉反流的初步觀察[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 2014, 49(5):368-373.

        3.Rafii B, Taliercio S, Achlatis S, et al. Incidence of underlying laryngeal pathology in patients initially diagnosed with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J]. Laryngoscope, 2014, 124(6):1420–1424.

        4.馬麗晶, 王軍, 葉京英,等. 聲帶黏膜上皮病變的臨床特征與治療[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 2012, 47(8):657-661.

        5.M.D. Weller, Nankivell P C, Mcconkey C, et al. The risk and interval to malignancy of patients with laryngeal dysplas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ase series and meta-analysis[J]. Clinical Otolaryngology, 2010, 35(5):364-72.

        6.Mehanna H, Paleri V, Robson A,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by otorhinolaryngologists and pathologist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aryngeal dysplasia[J]. Clinical Otolaryngology, 2010, 35(3):170–176.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