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學

中醫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

作者: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中醫科 張春燕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11-04
導讀

         複發性口腔潰瘍是臨床常見病,病程遷延,反複發作。口腔潰瘍不僅僅是口腔疾病,“有諸內,必形諸外”,也是髒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治療必須抓住內在本質,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複發性口腔潰瘍是臨床常見病,病程遷延,反複發作。口腔潰瘍不僅僅是口腔疾病,“有諸內,必形諸外”,也是髒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治療必須抓住內在本質,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典型病案

  患者,女,46歲,因反複出現口腔潰瘍2年,伴神疲乏力就診。

  患者2年來口腔內反複發生潰瘍,時作時止,發時潰瘍處疼痛不適,影響進食、睡眠,曾服用維生素B2、一清膠囊、黃連上清丸等藥,並局部噴灑錫類散或西瓜霜噴劑,可暫時緩解疼痛,促進潰瘍麵愈合,但不能根治,在勞累時易複發。因勞累致口腔潰瘍複發就診,疼痛不適,影響進食及睡眠,感神疲乏力,口淡無味,食納平平,二便調。患者麵色少華,口腔內有3處潰瘍,瘡麵色白,周邊呈淡紅色,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證屬脾氣虧虛,虛火上炎,治宜益氣健脾,甘溫散火。

  處方:生黃芪24 g,黨參12 g,白術15 g,甘草9 g,升麻9 g,蒼耳子15 g,辛夷15 g,牡丹皮12 g,生地黃12 g,玄參12 g,千裏光15 g,虎杖15 g,白花蛇舌草15 g,徐長卿15 g。服藥14劑後,疼痛明顯減輕,潰瘍麵逐漸縮小,神疲乏力較前減輕;又服14劑後,口腔潰瘍已痊愈。

  病案分析

  從發病因素入手

  陰火論是李東垣的脾胃內傷學說的主要內容,是東垣學術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東垣雲:“若飲食不節,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苟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耗傷元氣。”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夜生活越來越豐富,飲食習慣逐漸西化,諸多因素造成了與李東垣學說中所述相似的飲食、勞倦、七情所傷的發病因素。

  因此,要重視引起複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病因素,以預防為主,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緊扣陰火病機特點

  李東垣在《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中指出:“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他認為:“陽在上而陰在下,脾主升而胃主降,若元氣虧虛,升降失常,則下焦陰分之火不能潛藏陰位而致升騰為患”。

  張景嶽雲:“口瘡連年不愈者,此為虛火也。”

  脾之經脈連舌根,散舌下。若脾胃虛弱,土虛則浮熱上炎,熏蒸於口而致口舌生瘡。本病以脾氣虧虛為本,陰火上炎為標。在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時,應緊緊抓住陰火這一病機的特點,根據《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的原則,以甘溫散火法為主要治療。

  治療以甘溫散火法為主

  複發性口腔潰瘍常伴有四肢乏力、口淡無味、納穀不馨、舌淡胖、邊有齒痕、脈濡軟等脾氣虧虛的臨床表現,多在勞累、熬夜時複發。因此,應十分注重整體脾氣虧虛這一致病之本,以健脾培土益氣為主;同時不忘局部之口腔潰瘍因濕淫熱蒸肌膚所致,配合運用升陽散火之法,將整體與局部相結合辨治複發性口腔潰瘍。

  基本方:黃芪24 g,黨參12 g,白術15 g,甘草9 g,升麻9 g,蒼耳子15 g,辛夷15 g,牡丹皮12 g,生地黃12 g,玄參12 g,千裏光15 g,菝葜15 g,白花蛇舌草15 g,徐長卿15 g。

  方中重用黃芪,黃芪味甘性溫,有益氣升陽、固表止汗等功效,故為君藥。黨參味甘性平,具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之功效;白術味苦、甘,性溫,能夠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共為臣藥。根據“風能勝濕”的原則,使用蒼耳子、辛夷這一藥對,蒼耳子、辛夷與升麻配伍,祛風以勝濕,升陽以散火。方中生地黃、牡丹皮、玄參、千裏光、菝葜、白花蛇舌草、徐長卿等藥祛風利濕,清瀉陰火,共為佐藥。甘草味甘性平,有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等作用,為使藥。

  諸藥配伍,甘溫散火而口腔潰瘍乃除。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