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物好比是一把雙刃劍,在治療疾病的同時,藥物也或多或少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作為藥物代謝和排泄的重要器官之一,腎髒收到藥物損傷的機會自然也大大增加。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物好比是一把雙刃劍,在治療疾病的同時,藥物也或多或少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作為藥物代謝和排泄的重要器官之一,腎髒收到藥物損傷的機會自然也大大增加。
藥物引起急性腎損傷的病理生理過程和腎髒細胞水平發生的改變見圖。
可引起腎損害的藥物
抗生素
氨基糖苷類藥物(新黴素或慶大黴素等) 抗生素中此類藥物腎毒性最大,是誘發藥源性腎損害的最常見原因,發生腎損傷的臨床表現為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嚴重時出現少尿、無尿或急性腎衰竭。此類藥物毒性與用藥持續時間和劑量等有關。
青黴素或頭孢菌素 這兩種藥物可引起Ⅳ型變態反應,導致過敏性間質性腎炎,其中第一代頭孢菌素的腎毒性較大,第二代頭孢菌素次之,而第三和第四代頭孢菌素幾乎無腎毒性。
磺胺類藥物(如複方新諾明等) 此類藥物易產生腎內結晶,從而引起梗阻性腎病,臨床可表現為血尿、腎絞痛或急性腎衰竭。
其他抗生素 喹諾酮類藥物(環丙沙星和諾氟沙星等)、紅黴素、林可黴素、萬古黴素和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拉米夫定和幹擾素等)亦可引起腎髒損傷。
解熱鎮痛藥
此類藥物包括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美洛昔康、塞來昔布和保泰鬆等。這類藥物有抗炎、解熱和鎮痛作用,臨床多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骨關節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病變、偏頭痛和痛經等慢性疾病。解熱鎮痛藥使腎內血管收縮導致腎損傷,表現為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快速下降、尿沉渣形成和鈉排泄分數下降,嚴重者引起腎小管細胞壞死。此外,此類藥物也可引起急性間質性腎炎,長期服用則易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腎實質壞死。值得重視的是,多種感冒藥(如安乃近、克感敏、百服寧、泰諾和康泰克等)都含有上述藥物成分,切不可濫用。
降壓藥
利尿劑(呋塞米和氫氯噻嗪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和依那普利等)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如纈沙坦、氯沙坦和厄貝沙坦等)都可引起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此外,ACEI和ARB類藥物可引起腎髒出球小動脈的相對擴張,使腎小球內濾過壓下降,腎髒低灌注,導致腎前性急性腎損傷。目前在臨床上,ACEI和ARB是很多腎髒病患者的首選降壓藥,長期服用有助於保護心腎功能,但僅適用於輕或中度腎功能不全者,服藥期間應定期隨訪腎功能,根據需要及時調整劑量。而對於重度腎功能不全及雙腎動脈狹窄者,ACEI和ARB可在短期內引起腎功能惡化及其他不良反應,應避免使用。
造影劑
近年,增強CT、靜脈腎盂造影和心血管造影等各類影像學檢查的應用日漸廣泛,由此引發的造影劑腎病也越發常見。造影劑不僅可引起腎內血管收縮致腎損傷,還可刺激活性氧產生,直接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故在使用造影劑前,應全麵評估患者風險,對於既往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壓和高齡等危險因素的患者,推薦使用等滲、低黏度、非離子型造影劑,並盡量減小劑量,避免短期內重複使用。有資料顯示,造影劑使用前後12小時內采取水化或堿化等措施,可降低造影劑腎病發生率。
中草藥
在許多人眼中,中草藥是安全、無毒的,其實不然。許多中草藥服用不當或超量都可損害肝、腎及消化道等器官。
常見的可損傷腎的單味中藥包括:①植物類中藥有關木通、木防己、漢防己、馬兜鈴、厚樸、天仙藤、青木香、苦丁茶、朱砂蓮、細辛、雷公藤、山慈菇、馬桑果、牽牛子、蒼耳子、罌粟殼、草烏、天麻、臘梅根、使君子、益母草、白花丹、胖大海、補骨脂、巴豆、夾竹桃、大青葉、澤瀉、甘遂和土牛膝等;②動物類中藥有斑蝥、魚膽、海馬、蜈蚣和蛇毒等;③礦物類中藥有含砷類(砒石、砒霜和雄黃等)、含汞類(朱砂和升貢等)、含鉛類(鉛丹)及明礬等;④複方中成藥包括龍膽瀉肝丸、冠心蘇合丸、甘露消毒丹、婦科分清丸、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八正散、防己黃芪湯、導赤散、排石湯、口炎寧、六神丸、朱砂安神丸和中華跌打丸等。
其他
如抗腫瘤藥物(環磷酰胺、順鉑、卡鉑、長春新堿和絲裂黴素等)、免疫抑製劑(環孢素、嗎替麥考酚酯和他克莫司等)、金屬製劑(汞、銅、鉍和鐵劑等)及抗結核藥物(利福平等)也可誘發腎小管壞死和急性腎衰竭,大劑量或長期服用上述藥物可產生嚴重而持久的腎毒性,須密切隨訪腎功能。
藥物性腎損害的易感人群
以下3類人群最易發生藥物性腎損害。
老年人和兒童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腎功能也在逐漸減退,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逐年下降,藥物在老年人體內的分布、代謝及排泄過程均發生很大變化。因此,老年人的腎髒不僅對藥物的清除作用明顯減弱,易發生藥物蓄積,且對藥物的反應性也發生改變,某些藥物的腎毒性更明顯。而對於兒童(尤其是新生兒),因其腎髒尚未發育完全,故用藥的安全劑量範圍較窄,在用藥時醫生更需格外小心。
過敏體質者 研究發現,過敏體質或既往有藥物過敏史者使用各類藥物時,均易發生過敏性腎間質損害。故對於此類患者,不僅須嚴格禁用以往導致過敏反應的致敏藥物,還應禁用或慎用與以往致敏藥物有交叉過敏現象的化學結構相似藥物。
已存在腎功能不全或合並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 原本已有腎功能不全者,代謝清除藥物的能力減弱,且對藥物的腎毒性更為敏感,極易發生藥物性腎損傷。而各類慢性病患者須同時聯用多種藥物,使藥物毒性風險增加。
預防及早期發現藥物性腎損害
全科醫生在臨床工作中可通過以下6種方法避免藥物性腎損害的發生。
1. 避免濫用藥物,特別是杜絕濫用抗生素和解熱鎮痛藥。
2. 老年人、兒童注意按年齡、體重調整用藥劑量;腎功能不全者應按腎功能減退程度酌情遞減藥物劑量。
3. 患者應記錄好曾發生過的藥物不良(包括過敏反應)事件,就診時主動告知經治醫師,以避免再次用藥引起的嚴重過敏性腎損害。
4. 當患者存在某些特殊致病菌感染,且須選用腎毒性較強的藥物時,應嚴格把握使用指征,了解藥物特性,避免與強效利尿劑及其他腎毒性藥物合用,以防誘發循環血容量不足,加重藥物的腎毒性。同時用藥期間須定期監測患者尿量及血肌酐水平,當血肌酐進行性升高時,應立即停藥觀察。
5. 因病情需要,須長期服用某些腎毒性藥物時,應囑患者適當多飲水,促進體內藥物代謝和排泄,定期檢查尿液(包括尿微量蛋白)和腎功能。若服藥期間患者出現腰酸無力、小便異常(顏色變深、泡沫多且不消散、尿量明顯減少或夜尿增多等)、四肢水腫和血壓升高等症狀,且輔助檢查發現有微量蛋白尿、顯性蛋白尿、固定低比重尿或血肌酐升高等異常情況,均提示可能存在藥物性腎損傷,這時須要求患者及時谘詢腎髒專科醫師,必要時減藥或停藥,並盡早采用其他幹預措施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目前,藥物性腎損傷尚無特效治療藥,預防極為重要。此外,有研究顯示,水化、堿化或還原型穀胱甘肽等可能對藥物性腎損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6. 因藥物性腎損傷時,尿蛋白尤其是微量蛋白的異常較血肌酐變化更為敏感。故在使用腎毒性藥物前和用藥過程中,須進行監測,定期隨訪,密切觀察尿液變化。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