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學

我看美國醫生的“職業萎靡症“

作者:薄三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5-03-12
導讀

2015年1月26日醫景網(Medscape)發布的醫生生活方式調查報告顯示,與其他工作相比,美國醫生有更多的職業倦怠。最高的職業倦怠率出現在重症監護科(53%)和急診醫學(52%),全部的家庭醫生、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中約有一半報告職業倦怠。在報告有職業倦怠者中女性多於男性。當中國醫生在羨慕美國醫生的社會地位和高收入時,他們中的一些人卻得了這樣一種病。

關鍵字: 美國醫生 | 職業萎靡症

在《行醫》的序言裏,桑迪普認為,美國醫療已呈中年危機之勢。他認為20世紀中葉是美國醫學的黃金時代。脊髓灰質炎疫苗、心肺轉流術等突破性的醫學進展,人均預期壽命大幅上升。親愛的醫生們大多自己設定坐診時間,確定醫藥費用。

美國醫生滿意這種田園牧歌式的醫療方式與體係,保證有體麵滿足的生活,沒有紛擾的工作壓力與病人投訴騷擾,醫生是給予病人神跡的恩人。可是,眼下的美國醫生們似乎患上了“集體萎靡症”。他抱怨古風不再,溫情不再,過去的醫生風範不再。

“我們努力了,做出了犧牲,這都是為了什麼?對於很多人而言,當醫生已經成為一份平常工作。這種態度不僅對醫生是一大問題,還會傷害到病人。”當醫生的身份感、成就感似已明日黃花,榮光不再。

自怨自艾無法獲得救贖

在美國醫療圈內,印度裔的醫生數量非常多。比如,哈佛大學的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AtulGawande)。阿圖醫生為《紐約客》撰寫大量醫療觀察類文章,見解極為深刻,出版的《阿圖醫生》《清單革命》享譽世界。

桑迪普也是擅長舞文弄墨的醫生,據說他為《紐約時報》撰寫稿件的曆史已有十餘年。不過,阿圖醫生的筆端大多以醫療觀察為切入點,多分析與思考,並著力提出解決方案,力圖推動現實不完美醫療的改進,比如他所主導的手術室內安全核查製度,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向全球醫療界推廣的標準。

桑迪普的寫作則聚焦於醫生本身,以自身親曆的視角入手,真誠展露自己的優缺長短,描寫細致入微,令人感歎從醫之不易,卻難免偏見,略有自艾自憐之嫌。不得不說,這本書寫得很好,語言優美勁道,現場感十足,給人逼仄。遺憾的是,我看到的是一個內心抑鬱的失敗醫生的角色。

可以認為,桑迪普提出了正確的問題,暴露了陰暗的角落,卻沒有任何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從某種角度看,桑迪普隻是美國中產階級奮鬥過程的代表,隻不過他恰好來自醫療界罷了。對於個人生活的抱怨,如何養家糊口,為了養家而做學術演講等兼職,讓他痛苦萬分。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