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疼痛大部分是組織損傷的預警,在臨床上較易控製。患者雖然經常會因疼痛而出現一定程度的焦慮,但此類疼痛及其伴隨的焦慮通常會隨著組織的複原而自動消失。 心因性引起的慢性疼痛則不同,其雖不如急性疼痛讓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與頑固性,往往使患者更加痛苦。心因性疼痛可使患者煩躁、憂鬱、焦慮、失眠、易怒、精神痛苦,並可導致其人格變化。輕則影響生活質量,重則讓人不能忍受而產生輕生的念頭,甚至導致自殺。
心因性疼痛危害遠大於急性疼痛
急性疼痛大部分是組織損傷的預警,在臨床上較易控製。患者雖然經常會因疼痛而出現一定程度的焦慮,但此類疼痛及其伴隨的焦慮通常會隨著組織的複原而自動消失。
心因性引起的慢性疼痛則不同,其雖不如急性疼痛讓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與頑固性,往往使患者更加痛苦。心因性疼痛可使患者煩躁、憂鬱、焦慮、失眠、易怒、精神痛苦,並可導致其人格變化。輕則影響生活質量,重則讓人不能忍受而產生輕生的念頭,甚至導致自殺。
心因性疼痛患者的表現
心因性疼痛患者可能會出現異常的疾病行為——表現為活動減少、社會交往退縮、心理與社會適應障礙、有明顯的情感抑鬱,嚴重者功能活動幾乎全部喪失(見表)。
心因性疼痛的危害
疼痛對人的心理有強烈的暗示作用,多次疼痛可能給人留下嚴重的心理障礙,對患者來講是無止境的噩夢,並可引起繼發性心因性疼痛。
患者的主要注意力均被這種疼痛所吸引,其身體、心理受到疼痛的折磨,能引發嚴重的緊張和功能上的殘疾,從而不能勝任工作而引發家庭生計問題;同時,患者成為長期被照顧的對象,會間接影響到家屬的生活及家庭成員的情緒,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明顯受損或破壞。
目前在許多情況下,由心理障礙所致的慢性疼痛的真正原因往往被患者和醫生所忽視,疼痛的感覺可以被患者所處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包括家屬或同事的行為)所強化,患者常糾纏於軀體健康的思慮,甚至不恰當地利用醫療保健的社會保障,四處求醫,不停奔走於各醫院或醫生之間尋求解釋與幫助,反複做各種檢查,使用各種藥物(有時涉及藥物濫用和成癮)及其他治療措施,但仍然無法解除疼痛的困擾,造成醫療資源與社會成本的極度浪費,反過來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形成惡性循環。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