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為了減輕抑鬱症:腦結構自發改變

作者:佚名 來源: medicalxpress 日期:2017-03-08
導讀

腦結構改變以抗衡抑鬱症

關鍵字: 抑鬱 | 大腦 | 腦結構

  由洛杉磯兒童醫院(CHLA)Saban研究所的RaviBansal博士BradleyS.Peterson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皮層存在結構變化異,這些變化可通過適當的藥物治療正常化。這項研究發表於3月7日的“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Psychiatry),是第一個在隨機對照試驗的背景下完成的,報道指出在用於治療抑鬱症的藥物治療期間大腦皮質結構變化的存在,並且首次提供在人類大腦中存在解剖神經可塑性的體內證據。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腦皮質增厚是一種補償性的神經生長反應,有助於減少抑鬱症狀的嚴重程度,”CHLA發展心理研究所主任,南加州大學Keck醫學院兒科和精神病學教授Peterson說。“患者不用藥物會有一個加厚的皮質,它越厚,它們的症狀越少。用藥物治療然後降低症狀的嚴重性,這反過來減少對大腦中的生物補償的需要——使他們的皮質變得更薄,達到類似於健康誌願者的厚度值“。

  研究人員在先獲取解剖性腦部掃描基線,並在40周研究期結束時為41名慢性抑鬱症患者獲得解剖性腦掃描,而39名健康誌願者曾經被掃描過。本研究是在Peterson和Bansal在任時期對哥倫比亞大學治療的成年患者進行。

  患者隨機接受活性藥物度洛西汀(duloxetine),選擇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製劑,或安慰劑。在試驗期間,用藥物的患者與接受安慰劑的患者相比經曆了症狀的顯著改善。在藥物治療的患者中,皮質厚度下降到健康誌願者的值,而安慰劑治療的患者顯示皮質輕微增厚。根據CHLA的研究員和USCKeck醫學院的兒科教授Bansal的研究,這一發現表明,安慰劑治療的患者繼續需要補償他們正在出現的症狀。

  Bansal說:“雖然這項研究是在成年人中進行的,但開發的方法——將隨機對照試驗與MRI掃描配對——可以應用於兒童和成人的許多其他人群。“此外,我們對神經可塑性的觀察指示了用於治療神經精神障礙患者的新生物靶標。

  圖注:該圖是在治療之前和期間長期抑鬱症患者的腦掃描。左:在治療前,抑鬱症患者在大腦的額葉,顳葉和頂葉中具有較厚的皮質(以紅色顯示)。右:超過10周的藥物治療,這些區域(顯示為藍色)不再與健康對照的厚度不同。---來自RaviBansal博士。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