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可以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糖尿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由於幹細胞具有多能性和供應無限製性,致使其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幹細胞是一類多潛能的、可高度自我更新的細胞,它們不但能自身分裂,還可以創造出新的細胞,以及比母代細胞分化能力更強的祖細胞。已有的研究結果顯示:幹細胞可以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糖尿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由於幹細胞具有多能性和供應無限製性,致使其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目前,肝移植是治愈終末期肝病的唯一手段,但這一治療對絕大多數患者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隨著幹細胞領域不斷傳出的好消息,它也為終末期肝病的根治性治療帶來了契機。
探索研究 描畫樂觀前景
已有的研究證實:骨髓間充質細胞移植治療嚴重肝損傷的動物模型,能明顯改善動物的肝功能、肝纖維化程度以及生存率。國外研究結果表明:純化的造血幹細胞(HSCs)能夠產生肝細胞,並治療因肝髒損傷而導致致命性肝衰竭的實驗鼠。那麼,在肝髒疾病患者中,HSCs是否也能帶來好消息呢?
外周血中現已鑒定的HSCs標記物主要為CD133+和(或)CD34+。血循環中的CD133+及CD34+細胞在組織或器官缺血後血管的再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CD34+是一類參與細胞黏附作用的糖蛋白,它還表達於臍帶血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表皮祖細胞以及成熟的表皮細胞。
有國外學者對9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注射骨髓源性的CD34+ HSCs治療,結果發現該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Child評分。Salama等進行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中,140位病毒和自身免疫性終末期肝病患者行HSCs移植,其結果顯示:患者血清白蛋白、膽紅素及轉氨酶水平均明顯改善,從而認為自體CD34+和CD133+ HSCs移植可以用於對終末期肝病的支持治療。當然,也有報道提示HSCs在肝髒損傷後的再生機製中作用有限。
肝硬化患者 生活質量可改善
HSCs與其他種類幹細胞比較,有易於獲得、可來源於自體而無須使用免疫抑製劑及成本低的優點,目前在血液疾病領域的應用已較為成熟。於是,我們決定研究晚期肝硬化患者在HSCs移植後肝功能及肝組織學變化。
我們收集了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42名晚期肝硬化已達到肝移植標準的患者,行自體外周血CD34+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隨訪中位時間為57個月(1~60個月)。42名患者經自體外周血CD34+ HSCs移植治療後,患者精神、睡眠、食欲、大小便情況及症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0例患者發生術後並發症,其中術後1、3個月各發生肝腎綜合征1例,均死亡,其餘治療後痊愈。42名患者5年生存率為95.23%,無1例發生肝癌。移植後5年患者慢性肝病健康相關生存質量(HRQL)評分明顯提高,患者術後5年肝功能Child評分及MELD評分均有明顯好轉。
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可能與患者食欲增加、腹水減少等肝硬化相關並發症的臨床表現明顯改善有關。這說明CD34+ HSCs移植對晚期肝硬化患者HRQL的改善是持久且穩定的。而Child與MELD評分在術後5年患者中均明顯下降,說明CD34+HSCs可改善晚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預後,以及患者短期死亡的預期明顯降低。
肝組織學結構得到明確修複
肝硬化是以肝組織結構破壞和形態紊亂、再生硬化結節為特點的肝纖維化終末期表現。抗纖維化及組織重建在治療終末期肝病中尤為重要,因此逆轉組織學結構的病理改變是判斷治療效果的關鍵。
本組患者移植前常規行肝髒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肝小葉結構紊亂,被纖維結構切割,肝細胞水腫變性,呈毛玻璃樣變,有點狀及碎屑壞死;可見彙管區一彙管區橋接壞死,彙管區內有纖維組織增生,假小葉形成。移植後5年患者再次做肝組織活檢顯示,正常肝小葉形成明顯增多,且分布更加趨近正常,肝細胞水腫變性,見少量點狀壞死,未見明顯碎屑壞死;彙管區內纖維組織增生較前明顯好轉,纖維組織明顯減少,染色變淡。移植後5年患者Knodell肝硬化評分、HRQL評分與移植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CD34+ HSCs可能在硬化肝髒的組織改建、修複及再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肝病患者眾多的我國來說,在肝移植難以普及,而人工肝尚未成熟的今天,幹細胞移植應該成為第三種探索方向。當然,這一方法廣泛應用於臨床還有不短的距離。比如這一治療方法的機製仍需進一步研究並明確;科學、統一的幹細胞移植後療效評價體係尚未建立,各評分係統在影響晚期肝硬化轉歸方麵所占權重仍需研究完善等。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