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64歲,主因“間斷性乏力、頭暈5年餘,加重伴腹脹、尿少4個月”收住院。患者5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間斷性乏力、頭暈,於當地醫院就診,接受骨穿檢查,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住院對症治療後好轉。出院後繼續服用藥物治療(具體用藥不詳),病情穩定。
病史簡介
病史
患者男性,64歲,主因“間斷性乏力、頭暈5年餘,加重伴腹脹、尿少4個月”收住院。
患者5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間斷性乏力、頭暈,於當地醫院就診,接受骨穿檢查,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住院對症治療後好轉。出院後繼續服用藥物治療(具體用藥不詳),病情穩定。
4個月前,患者出現乏力、頭暈加重伴腹脹、尿少,24小時尿量不足800 ml,於當地醫院住院。超聲檢查提示肝硬化、脾大、門脈增寬、腹水。化驗空腹血糖(Glu )10.84 mmol/L,診斷為:肝硬化、再生障礙性貧血、糖尿病。在給予保肝、降糖、對症、支持治療後,患者病情無明顯好轉,遂來我院住院治療。
患者自發病後間斷性出現眼花、煩渴、消瘦、惡心、心悸、氣短。無發熱、頭痛、咳嗽、咳痰,無胸痛、盜汗,無嘔吐、腹痛、腹瀉,無嘔血、便血,無排陶土樣便,無尿頻、尿急、尿痛、血尿、腰痛。無鼻衄、皮膚淤斑及出血點。
既往史
患者否認既往有高血壓、心髒病病史。1989年接受“膽囊切除術”,術後輸全血1200 ml。1990年生化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未接受進一步診治。患者否認家族性肝病史,否認家族惡性腫瘤及遺傳病史。無飲酒及吸煙史。無疫區、疫水接觸史。無化學毒物接觸史。
\
入院體檢
入院後,對患者進行全麵的體格檢查。
患者的體溫為36.5℃,脈搏為76次/分,呼吸為19次/分,血壓為105/60 mmHg。
發育正常,神誌清楚,營養差,皮膚粗糙,青灰色麵容,雙頰部可見散在分布的針尖大小之黑色顆粒沉積。無蜘蛛痣、肝掌,全身淺表淋巴結未及。
毛發粗黑,結膜重度蒼白,鞏膜輕度黃染,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口唇蒼白,無發紺。
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幹濕性公式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界無擴大,心率76次/分,心律齊,心音低鈍,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及心包摩擦音。
腹膨隆,腹圍77 cm,無腹壁靜脈曲張,全腹無壓痛及反跳痛。莫非征陰性,肝肋下4 cm,劍下5 cm,質地硬,邊緣鈍,有輕觸痛,肝頸靜脈回流征為陰性。脾肋下5 cm,質硬。肝區無叩痛,移動性濁音陽性。
無杵狀指(趾),雙下肢輕度可凹性水腫,生理反射存在,雙側巴彬斯基征陰性。
初步分析患者症狀特點及可能原因
患者為老年男性,慢性病程。5年前有間斷性乏力、頭暈。4個月前出現乏力、頭暈加重伴腹脹、尿少。外院超聲提示肝硬化、脾大、門脈增寬、腹水。空腹Glu高。
查體發現腹膨隆,無腹壁靜脈曲張,全腹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肋下4 cm,劍下5 cm,質地硬,緣鈍,輕觸痛,肝頸靜脈回流征陰性,脾肋下5 cm,質硬,肝區無叩痛,移動性濁音陽性。雙下肢輕度可凹性水腫。結合病史、各項輔助檢查結果,考慮以下診斷。
診斷一:肝硬化失代償期、門脈高壓、腹水、脾大
結合患者病史及入院後查體結果,患者5年前出現肝硬化失代償期、門脈高壓、腹水、脾大診斷基本明確,應考慮如下原因:
1. 病毒性肝炎
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HCV) 經血液途徑傳播。該患者於1989年接受“膽囊切除術”, 術後曾輸全血1200毫升。應考慮有無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導致肝硬化可能。入院後應進行乙肝表麵抗原(HBsAg)和抗-HCV檢查,以協助診斷。
2. 遺傳、代謝性肝病
患者肝硬化診斷明確,合並有糖尿病,應考慮其是否有血色病的可能,也應該注意除外肝豆狀核變性可能。
入院後,需要進行鐵蛋白、銅藍蛋白檢查,必要時進行肝活檢協助診斷。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患者為老年男性,合並糖尿病,應注意有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導致肝硬化可能。
4. 自身免疫性肝病
該患者無口幹、眼幹,無關節腫痛、畸形,無皮疹、麵部紅斑、口腔潰瘍、脫發等表現,考慮該病可能性不大。
5. 酒精性肝病
患者既往無飲酒史,可除外。
6. 藥物性肝損害
患者既往無服用損肝藥物史,可除外該病。
診斷二:糖尿病
患者於外院查空腹Glu明顯高於正常,考慮糖尿病診斷基本明確。
入院後完善檢查、確定血色病診斷、進行治療
實驗室檢查
患者入院後化驗血常規,結果顯示,白細胞為(0.7~1.2)×109/L,血紅蛋白為31~42 g/L,血小板為(42~51)×109/L,三係細胞均低於正常。網織紅細胞為0.8%。
便潛血檢查陰性。
生化檢查顯示,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為39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為15 U/L,白蛋白(ALB)為28 g/L,總膽紅素(TBil)為30 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為14.5 μmol/L。空腹Glu為 16.57 mmol/L,支持糖尿病診斷。
血清肌酐(Cr)為69 μmol/L,凝血酶原時間為14.7秒 ,凝血酶原活動度為66.4% ,甲胎蛋白為3.57 ng/ml。
抗體過篩檢查結果顯示,抗核抗體(ANA)為1:10,抗線粒體抗體(AMA)、抗平滑肌抗體(ASMA)及抗胃壁細胞抗體(APCA)均為陰性,不支持自身免疫性肝病。
HBsAg、乙肝表麵抗體(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體(抗HBe)、乙肝核心抗體(抗HBc)、HBV DNA均陰性,可除外乙型肝炎。抗HCV及HCV RNA均陰性,可除外丙型肝炎。
血清鐵蛋白為1930 ng/ml,明顯高於正常(13~400 ng/ml)。血清鐵為22 μmol/L (正常值為8.95~30 μmol/L),總鐵結合力為24 μmol/L(正常值為46.5~69.8 μmol/L),轉鐵蛋白飽和度為91.67%。
骨穿檢查
給患者進行骨穿檢查,結果顯示,骨髓增生Ⅲ級,粒:紅=0.44:1。粒係占 27%,原粒以下可見,杆狀比值偏低,餘細胞形態大致正常。紅係占61%,早紅以下可見,紅係增生活躍,尤以中、晚幼紅比值明顯偏高。可見雙核紅。成熟紅細胞體積大小不等。淋巴細胞比值大致正常。可見單核及漿細胞。全片可見80個巨核細胞(1.5 cm×3.5 cm),其中產板巨1個,顆粒巨46個,裸核33個,血小板散在可見,量少。未見特殊細胞及寄生蟲。未見環形鐵粒幼細胞。
鐵染色檢查顯示,外鐵為3+,內鐵中,1個+占2%,2個+占20%,3個+占28% ,4個+占50%。
外周血片結果顯示,白細胞數量少,計數50個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偏高。成熟紅細胞大小不等。血小板散在、可見。
印象:增生性貧血,請結合臨床。
影像學檢查
心髒三位相未見明確增大征象。雙膝關節正側位、雙手及雙足正位相未見病變。心電圖正常。
胸部CT示:右肺中葉可見多個小片陰影。其餘肺野紋理尚清晰。各支氣管開口通暢。縱隔內未見明確腫大淋巴結影。主動脈壁明顯鈣化。右側胸腔少量積液。腹腔積液。
腹部超聲檢查顯示,肝硬化、門脈擴張;脾大、脾靜脈擴張;腹水、膽囊切除術後;肝包膜處實性突起。肝硬化結節、肝細胞癌?
腹部CT及增強掃描示,肝硬化、脾大、胸、腹水。食道、胃底靜脈曲張。肝左葉略低密度區,性質待查。肝實質密度明顯增高,CT值為99 Hu(圖1、2)。建議進一步檢查,除外肝血色素沉積。
組織學檢查
住院後,對患者進行肝穿刺活檢。
活檢組織病理檢查顯示,彌漫性肝細胞內大量含鐵血黃素沉積,組織邊緣可見增生的纖維條索。診斷為① 血色素沉積症;② 鐵染色陽性。免疫組化檢查因鐵顆粒幹擾無法明確結果。考慮患者為原發性血色病。
由於入院後檢查的銅藍蛋白水平正常,結合肝穿結果,不支持肝豆狀核變性。
治療經過
患者入院後,給予甘草酸二銨、茵梔黃保肝、退黃,予呋塞米、螺內酯利尿,補充白蛋白,間斷輸注壓積紅細胞並控製血糖治療後,患者自覺症狀消失,血紅蛋白有所上升。白蛋白恢複正常。肝功能恢複正常。胸、腹水消退。血糖控製滿意出院。
出院後,囑患者繼續接受保肝、控製血糖治療,定期到門診隨診,定期複查血常規、生化檢查、鐵蛋白、甲胎蛋白及超聲檢查。
分析與討論
血色病分類及發病機製
血色病是北歐白人中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人群發病率可達1/200)。該病為組織器官內鐵過度沉積致細胞病變,常累及肝髒、胰腺及心髒,表現為肝硬化、肝癌、糖尿病、心髒病等嚴重並發症。
血色病分為遺傳性血色病及繼發性血色病,繼發性血色病繼發於無效造血的貧血 (如地中海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反複輸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慢性肝病;攝入鐵過多;代謝不良鐵過量綜合征等。
遺傳性血色病,也稱原發性血色病,是由於先天性鐵代謝異常造成上述結果的遺傳性疾病。
1996年發現的血色病基因(HFE gene)位於第 6號染色體的短臂。第 6號染色體兩個等位基因均出現 C282Y變異,為純合子狀態 (C282Y/C282Y );或一條染色單體發生C282Y變異,另一條發生H63D變異,為雜合子狀態(C282Y/H63D )。
2011年美國肝病研究學會血色病診斷及治療指南認為,85%~90%遺傳性血色病患者為C282Y/C282Y純合子,C282Y/H63D雜合子或C282Y/S65C雜合子隻占一小部分,其餘10%~15%為非HFE基因相關遺傳性血色病,如轉鐵蛋白受體2、膜鐵轉運蛋白基因變異等。
根據該患者既往無反複多次輸血史及骨穿結果,可除外繼發性血色病。
轉鐵蛋白飽和度和鐵蛋白水平的意義
關於空腹轉鐵蛋白飽和度 (TS)診斷 遺傳性血色病 的臨界值,女性空腹 TS> 50 %、男性空腹 TS> 60 %時,TS診斷遺傳性血色病的敏感性為 0.92 , 特異性為0.93 , 陽性預測值為 86 %。為避免漏診, 一般降低 TS的臨界值至 45 % 。
血清鐵蛋白是非特異性指標,在炎症、 慢性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腫瘤性疾病時均可升高。血清鐵蛋白與 TS合用, 診斷遺傳性血色病的陰性預測值可達 97 %,其準確性超過任何一項指標單獨應用。在確診的 遺傳性血色病患者中, 血清鐵蛋白≥1000 ng/ml是準確預測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指標。
該患者5年前以三係細胞減少為首發表現,曾在外院多次被誤診為再障。此次入院前4個月在外院被診斷為肝硬化及糖尿病。收住我院後,經檢查除外肝炎後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
該患者鐵蛋白為1930 ng/ml,轉鐵蛋白飽和度為91.67%。合並糖尿病,青灰色麵容,提示血色病診斷。結合CT、骨穿、肝穿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血色病。
有研究者將肝髒正常CT值範圍確定為 59~72 Hu,並將肝髒 CT值>72 Hu作為血色病診斷標準, 其特異性可高達 96 %。該患者腹部CT及增強掃描示肝實質密度明顯增高,CT值99 Hu,亦支持血色病診斷。
美國肝病研究學會血色病檢測及治療流程
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對血色病基因檢測的適用範圍推薦如下:對於空腹TS<45%,且血清鐵蛋白正常者,可直接排除診斷;對於TS>45%、血清鐵蛋白水平升高者,需要進行 C282Y及 H63D基因型的檢測;對於一級親屬中有確診遺傳性血色病的患者,不論 TS或血清鐵蛋白高低,均推薦進行基因變異分析。
以往認為肝活檢是診斷 遺傳性血色病的金指標,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出現,肝活檢的作用已由診斷疾病轉為對已確診患者進行預後評價。
圖3為美國肝病研究學會關於遺傳性血色病檢測及治療的流程圖。
如何治療血色病?
AASLD 2011年血色病指南推薦,患有血色病且鐵過負荷的患者,應接受每周治療性放血療法(如果耐受)。目標鐵蛋白水平應為50~100 μg/L。
對於缺乏肝損害證據(ALT、AST升高)的C282Y純合子患者,如血清鐵蛋白升高(但<1000 μg/L),可在無肝活檢情況下開始放血治療;對於具有鐵沉積導致的終末期器官損害者,應定期進行放血治療,目標鐵蛋白應為50~100 μg/L;在治療遺傳性血色病時,不必進行飲食調節,應避免攝入維生素C及鐵劑;對於血色病及鐵過負荷者,應監測有無鐵再積聚,並進行維持性放血療法,目標鐵蛋白應為50~100 μg/L;對於非HFE鐵過負荷者,如其肝鐵濃度升高,應進行放血治療。
該患者確診時已為肝硬化失代償期,重度貧血,因而已失去放血治療時機,僅能給予對症、支持治療。
血色病預後差。研究顯示,合並肝硬化患者有1/3癌變。臨床醫師應對該病有足夠的重視,爭取做到早期診斷及治療。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