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鄭樹森院士及其團隊在《消化道》(Gut)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擴展米蘭標準的肝癌肝移植”的文章。
2015年3月24日,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鄭樹森院士及其團隊在《消化道》(Gut)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擴展米蘭標準的肝癌肝移植”的文章。該研究利用全球第三大肝移植數據庫――中國肝移植注冊,對包括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SF)標準、納瓦拉大學醫院(CUN)標準、瓦倫西亞(Valencia)標準和中國杭州標準在內的米蘭標準“擴展版”進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並證實用於選擇肝移植肝癌(HCC)患者的米蘭標準可被安全有效地“超越”。本報記者對鄭樹森院士及其團隊進行了專訪。
鄭樹森院士
《論壇報》:首先,請您談談本研究的背景。研究假設來源於怎樣的臨床觀察結果,或基於哪些既往研究結果?為什麼會去“挑戰”被公認的HCC肝移植金標準?
鄭樹森:我國是病毒性肝炎高發國家,約有9000萬乙肝病毒攜帶者和800萬終末期肝病患者,乙肝相關性肝癌是肝移植主要適應證。目前肝移植是治療肝癌的根治手段,但移植後腫瘤複發嚴重影響移植療效和長期存活。所以,受者的科學合理選擇是保障移植療效的關鍵。
米蘭標準是傳統的國際移植標準,自1996年提出以來在移植界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但米蘭標準過於嚴格,按照這一標準,絕大多數中國肝癌患者將失去寶貴的移植機會。因此,為讓更多的患者受益於肝移植,世界各國移植學家也陸續提出了一些新的移植標準,但都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就是這些標準隻納入腫瘤的形態學特征(如腫瘤大小、數目)。根據研究,肝癌的惡性生物學特性,如血管侵犯、肝內轉移和遠處播散等,與腫瘤大小沒有必然聯係。因此,突破形態學束縛,深入探索並提出一個新的標準意義重大。
浙大一院肝移植團隊,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展了肝移植和多器官聯合移植的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組建了衛生部多器官聯合移植研究重點實驗室,連續兩次主持國內器官移植領域僅有的兩個863項目,研究發現肝癌的分子特征[如分子標記物甲胎蛋白(AFP)水平]、組織學分級等指標與肝癌肝移植後腫瘤複發密切相關。
基於上述發現,我們創建杭州標準,納入腫瘤生物學特性和病理學特征,突破了形態學指標的局限性,得到國際移植學界高度肯定,被譽為受者選擇標準的重要分水嶺。
《論壇報》:請問研究人員是如何基於以往研究結論並結合本中心特點進行試驗設計的?與既往研究最大的不同或進展在何處?
鄭樹森:為了更安全有效地拓展米蘭標準、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受益,國際各大中心均進行了不懈努力,並提出了相應的肝癌肝移植受者選擇標準,如UCSF、CUN、Valencia等。2008年,浙大一院肝移植中心代表中國提出的杭州標準,結合了腫瘤形態學特征、甲胎蛋白水平和分化程度,是國際上首個納入腫瘤生物學特性和病理學特征的移植標準。國內外肝移植領域專家認為杭州標準是對現有國際標準局限於腫瘤形態學的重要突破。
本研究的最大特點就是對大樣本病例進行科學分析。研究所納入的6012例病例均來自中國肝移植注冊中心(CLTR),是迄今為止國際上最大宗的乙肝相關肝癌肝移植研究。CLTR是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授權的國家肝移植科學注冊係統,具有完整的數據庫和隨訪信息。
鑒於浙大一院在全國肝移植領域的領軍地位,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已於2014年12月正式發文將CLTR遷至浙大一院進行管理和運營。本研究驗證了杭州標準相對國際其他移植標準的優勢,不僅是對以往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基於杭州標準進一步提出了全新的預後評判體係,實現肝癌肝移植受者的有效篩選,最終使更多的肝癌患者通過肝移植獲得新生。
《論壇報》:本研究結果為臨床帶來的最大獲益應該在哪些方麵?
鄭樹森:本研究成果的臨床轉化應用將使大量移植受者直接獲益。該項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已充分證實了杭州標準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優越性。
一方麵,杭州標準在肝癌肝移植受者的有效篩選、供肝和醫療資源的科學分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確保珍貴的供肝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並節約了寶貴的醫療資源。
另一方麵,杭州標準在不影響移植療效的前提下,使肝癌肝移植受益人群安全有效地擴大了52%。可以說,杭州標準獲得國際移植學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關注。國際著名移植學家巴蘇蒂爾(Busuttil)教授指出杭州標準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移植界的貢獻。
進一步地,已有研究發現,杭州標準可以拓展應用於肝癌治療領域,能有效預測肝癌患者預後,指導手術、介入等治療策略的科學選擇。
由於這一研究工作的學術突破和創新意義,我的學生、團隊骨幹徐驍教授受邀在2014年倫敦召開的第20屆國際肝移植協會年會上專門發表學術演講介紹杭州標準。
《論壇報》:這一研究領域還有哪些臨床問題沒有被解決?團隊的下一個研究方向是什麼?
鄭樹森:腫瘤複發是影響肝癌患者術後生活質量和長期生存的關鍵因素,也是肝癌研究領域的難點問題。
我帶領的浙大一院研究團隊在肝癌複發防治方麵也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創新性開展了基於新型納米材料的肝癌靶向治療研究,成功構建了核酸納米藥物及化療納米藥物,提出了抗癌藥物分子改造與兩親性高分子載藥係統相結合治療新方法,顯著提升了肝癌靶向治療的穩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這一成果已申請專利,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因此,我們團隊將進一步基於肝癌分子分型開展肝癌個體化靶向治療研究,以期早日實現臨床轉化。
《論壇報》:請您談談本文被Gut接受的原因?以及我國在器官移植領域研究進展如何?
鄭樹森:首先,這是一項基於臨床、用於臨床的科學前沿研究,緊扣臨床需求。其次,本研究係多中心大樣本病例研究,應用了多種國際上先進的統計學方法進行全方位論證,結論可信度高,說服力強。
此外,本研究創新性地提出基於杭州標準的肝癌肝移植術後預後評判體係,可有效指導肝癌肝移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
在審稿和修回的過程中,審稿專家提出不少建設性意見和中肯的建議,也對中國實施的大量肝癌肝移植病例和取得的移植療效表現出極大的關注。2013年,在國家衛生計生委的倡導下,我帶領浙大一院肝移植團隊,牽頭中國數十家移植中心,在國際移植學界權威同行見證下聯合簽署杭州決議,旨在推動和完善中國器官捐獻和移植體係。
這些年來,我曾擔任第六屆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主任委員,創建了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並擔任首任會長至今,和國內器官移植同仁們共同努力,致力於推動中國器官移植事業健康發展、融入移植國際大家庭。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日臻規範化、科學化的管理和精湛的移植技術水平,已充分獲得了同行專家的認可。
我認為這也代表著國際移植界對中國器官移植工作的肯定。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