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

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作者:佚名 來源:科技日報 日期:2018-06-19
導讀

         每次討論科技界的學術不端問題,韓春雨事件總被反複提及。盡管大家都覺得記憶猶新,但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驚世”論文、名聲大噪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而且,很快就是韓春雨撤稿一周年的日子。

關鍵字:  韓春雨 

        每次討論科技界的學術不端問題,韓春雨事件總被反複提及。盡管大家都覺得記憶猶新,但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驚世”論文、名聲大噪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而且,很快就是韓春雨撤稿一周年的日子。

        韓春雨事件給科技界帶來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論文發表後的“占地圈錢”,實驗無法重複後的強詞奪理,拒不接受質疑的蠻橫無知……讓科學共同體的聲譽“很受傷”。如果非要說它給社會有什麼好影響,那就是讓人們“反向”接受了一次科學精神的洗禮——這件事讓更多人知道了,科學實驗必須是可重複的,實證是科學的基石,沒有實證精神,一切關於科學精神的討論都是虛無的。

        科學的內涵是事實與規律。在科學通向真理的路上,實驗是首要條件,是科學定律和科學理論的最高檢驗標準。換句話說,科學定律和科學理論的最終源泉在哪裏?實驗,可重複的實驗。

        科學即是實證科學,一個事物如果不能通過實證是不能算作科學的,必須被排除在科學大門之外。這就是科學的實證精神。因為有了實證精神,科學才那麼與眾不同。今天,當我們談論科學精神的時候,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對實證精神的認可與遵循。我們認可科學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然而,在我們的傳統中國文化裏,實證精神是缺乏根基的。表意含糊、邏輯不清、大而化之的“朦朧美學”一直不乏支持者,在今天的知識界,這種“印象派”仍大有市場。所以我們有些學者偏愛定性,不喜定量;所以有些人講究引經據典, 不講究調查統計;所以還會有人認為“實驗有時候就是不可重複的”。韓春雨事件處在爭議中時,他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相關領導曾有“你不能重複不代表別人不能重複”的“論斷”。

        這些都是缺乏實證精神的典型表現。沒有了實證精神,何來科學精神?實證對普通人來說就是“推敲”二字,它講的是邏輯,講的是論據。它讓我們不迷信權威,不相信個案。

        拋開實證精神來談科學的時候就已是“誤入歧途”。當實驗不能重複時,科學家首先要做的是什麼?接受質疑、查找原因、理性探討,這些才是實證精神的表現。正是因為拋開了實證精神,韓春雨才會在麵對質疑時,編出了“別人的細胞被汙染了”“實驗者的操作技術不過關”“有人想要陷害我”等層出不窮的借口。

        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撤稿,科研聲譽掃地……這也從另一個方麵印證了,沒有實證精神,不僅科學精神無從談起,連被稱為科學家的資格都沒有。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