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

大醫院要取消門診?廣州表示很淡定

作者:何雪華 來源:廣州日報 日期:2018-07-17
導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關鍵字:  門診 | 大醫院 | 廣州 |  |  |  |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 2015年底,廣州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1.72歲,根據廣州“十三五”規劃,至2020年,廣州居民平均期望壽命將達到82歲以上。數字的背後,是近年來廣州衛生健康事業一步步探索發展,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公平可及、群眾受益為目標,根據以人為本的一體化服務模式構建衛生服務提供體係,有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切實提高保障與改善民生水平。

        破解“看病貴”

        破除“以藥養醫”居民醫療負擔減輕

        廣州全市社保體係近年更趨完善,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98%以上;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病種付費數量擴大至149種;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提高至45萬元/人,醫療救助年度救助金額最高可達35萬元/人。

        自去年7月15日零時起,廣州地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正式啟動,廣州市行政區域內152家公立醫院全部同時取消藥品(中藥飲片除外)加成,執行新的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實現全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覆蓋,老百姓最先感受到基本破除“以藥養醫”。

        改革啟動後,公立醫院門診、住院費用藥占比及次均門診藥費和次均住院藥費均出現下降,市民群眾的醫療負擔總體減輕。

        根據廣州地區醫院醫療費用監測點數據顯示,7月15日~21日,門診患者次均門診費用274.1元,環比上升0.6%,但扣除醫保報銷的門診診查費後,門診患者實際承擔的次均費用比改革前有所減少。門診患者次均門診藥費122.5元,環比下降8.8%。住院患者費用總體減輕近3個百分點。患者次均住院費用12085.1元,環比下降2.9%。其中患者次均住院藥費3427.4元,環比下降9.5%。

        這也僅僅是廣州地區公立醫院改革第一次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包括藥品零加成,其實目的是“騰空間、調結構”,因此市民群眾對於醫藥價格下降的獲得感可能不算大。為了更精準地體現醫療勞務價值,更多大檢查、檢驗項目降價,在改革過程中,每個月監測醫療服務與收入體現、患者反應、醫衛事業狀況變化等,持續進行動態性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包括醫用耗材費用零加成等。

        此外,廣州全市社保體係近年更趨完善,比如持續推動社保擴麵征繳,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98%以上;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病種付費數量擴大至149種;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從18萬元/人提高至45萬元/人,醫療救助年度救助金額最高可達35萬元/人。

        破解“看病難”

        分級診療讓就醫秩序科學合理了

        截至2017年底,與城鄉居民醫保門診統籌政策實現無縫對接的花都區“一元錢看病”模式,累計就診910.14萬人次,為百姓實實在在減負1.4086億元。

        就醫體驗的頭號痛點,就是各種排隊,掛號、候診、繳費、檢查、取藥……一次看病花個半天時間,絲毫不在話下。不過在越秀區華樂街居民華姨看來,看病還是可以不難的,“隻要別動不動小病都擠到大醫院找專家”,華姨說。

        自從2015年4月1日起,廣州市全麵實施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的就醫管理政策,華姨和街坊們開始改變看病習慣,跟身邊的社區醫院醫生熟絡起來。“我需要不時做做中醫康複理療,隻要在社區醫院的微信號上預約,準時去,做完就走,哪用以前那樣辛苦排隊掛號又排隊一兩個鍾頭等治療。”

        這是廣州近年來著力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進一步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的成果。

        《廣州市加快推進分級診療製度建設實施方案》的印發實施,以醫療聯合體建設為抓手,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切入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不斷完善服務網絡、運行機製和激勵機製,促進醫療人才和城市醫療資源下沉,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群眾滿意度,形成科學合理的就醫秩序,建立符合廣州實際的分級診療製度,促進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

        全市各區組建了75個醫聯體,超過九成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超過八成的鎮衛生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強化了基層全科醫生健康守門人的職責。正是分級診療體係加快建設,僅醫聯體建設體係中就增加床位1.27萬張、總數達8.17萬張。

        “三級醫院該不該取消門診”,最近一兩年,該話題在全國掀起熱議潮,不過廣州老百姓卻“淡定”得多。

        就連花都區的鄉村居民也不追求去大醫院“擠破頭”,他們足不出村就可診治小病,大病有醫生幫轉送救治。一般常見病、多發病大多隻需1塊錢,藥費診費全免;“鎮招村用”的醫生們則是由正規醫學院畢業、有編製的大學生鄉醫,不僅技術水平高,平均年薪超20萬元的待遇也讓醫生安心留在基層工作。截至2017年底,與城鄉居民醫保門診統籌政策實現無縫對接的花都區“一元錢看病”模式,累計就診910.14萬人次,為百姓實實在在減負1.4086億元。廣東將在全省推廣基層醫改的“花都模式”。

        聚焦“醫養融合” 老人安心子女放心

        近年來,廣州養老服務改革持續推進,醫養融合加快發展,全市養老床位增至6.2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40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78%。

        “我是放棄住海珠的家,與老伴搬至黃埔來的”,88歲的黃經儀婆婆說,入住黃埔區老人院,享受到全國首創的“上居下醫、醫養融合”服務,以後安享晚年無憂了。

        老人院與旁邊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聯合,已經救了黃婆婆中風的老伴5次性命,至今依然行動自如、生活自理。

        黃埔區老人院自建成之日起就是全廣州最大的區級公辦養老機構,足足有1200張床位。廣醫五院周新科院長介紹說,廣醫五院承擔了黃埔區老人院的醫療保障服務,將老年康複病區設在養老院樓下,使老人們下樓就能看病、康複、治療,“這種醫養模式,讓子女非常放心。”專職服務的醫生多達十多位,每周定期到老人床邊巡診;發現病情有點嚴重或者控製差,就到樓下四層共有60張床位的樓內住院部,治愈了再回樓上住;而患上重病的老人,就移到院本部來搶救治療。科學合理統籌養老和衛生兩方麵資源,實現養老和醫療康複資源共享,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將“老有所醫”的理念落到了實處。

        近年來,養老服務改革持續推進,醫養融合加快發展,全市養老床位增至6.2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40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78%。

        廣州還率先建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殘疾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及基本醫療保險資助製度,為2.18萬名因年老、疾病或傷殘喪失日常生活能力的參保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

        聚焦“互聯網+” 創新醫療服務模式

        截至2016年12月,已覆蓋全市57家大型醫院,預約掛號係統總注冊用戶數達205萬人,總預約量超過650萬人次。

        廣州市婦兒中心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院門(急)診量達3748773人次,年出院量94481人次,59412人次住院做手術,一年22606名寶寶在這裏出生,這也意味著僅為出生做準備的產檢高達27萬人次!

        一連串的數字說明一個事實:廣州市婦兒中心真是繁忙!不過,“互聯網+”的應用,幫助醫院大力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讓一切忙而不亂。

        比如率先在廣東省內全麵推行“非急診掛號全麵預約”,患者可以采取電話、網站、微信、支付寶等多途徑實施預約掛號,接近九成半的患者手機隻需輕輕一點,就能實現有序分時段預約掛號及就診,提前15分鍾報到就診,也不用排隊交費,每次就診能省時50分鍾至1小時。

        比如在市婦兒中心安全產檢可少跑7次醫院,醫院提供50套自動胎監儀、血糖血壓儀等可穿戴設備,孕產婦可帶回家自檢自查,數據采集後實時連接上傳到醫院,有異常醫生即時電話指導,12次來院產檢就隻需到院5次,減少奔波。

        今年4月2日,全國首家智慧醫院在穗正式“上線”。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問診、分診、支付、影像診斷、智能物流等十大領域,全麵應用人工智能。患者就醫從以前“六步走”變為如今“兩步走”,更為亮眼的是,憑著經過“脫敏”的3億份三甲醫院病曆,打造出AI Doctor(人工智能醫生),給醫患雙方提供200多病種、準確率超九成的診斷與治療建議。

        遠遠不止市婦兒中心、省二醫,廣州全市的醫療衛生信息化水平都有大幅提高。由於推動區域醫療服務模式創新,重點打造“互聯網+”移動醫療服務品牌——“廣州健康通”預約掛號支付平台。截至2016年12月,已覆蓋全市57家大型醫院,預約掛號係統總注冊用戶數達205萬人,總預約量超過650萬人次。市婦兒中心躋身世界頂級信息化醫院,成為全國首家通過HIMSSEMRAM7級(全國僅有4家)的集團醫院,並實現非急診預約掛號預約率93.3%以上。

        聚焦“名院登峰” 共建更多高水平醫院

        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將從今年起,連續3年投入60億元支持20家重點建設醫院發展。

        今年6月6日,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正式啟動,宣布從今年起,連續3年投入60億元省財政資金,支持20家重點建設醫院發展,每家可獲3億元“從高原登上高峰”的資金助力。

        廣州全力融入到全省“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的建設進程中,廣州地區5家入選首批“登峰醫院”,包括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中醫院等5家醫院,作為“登峰單位”,做“龍頭”引領與帶動全省高水平醫院建設。

        不僅如此,今年廣州《主城區綜合醫院優化提升方案控製性詳細規劃》正式出台,廣州又將有4家綜合醫院擴容提質。其中,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二院)將在海珠區的洛溪橋腳新建總院部,原來沿江路老院區的曆史建築將改造成為醫療博物館。而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則將進行原址優化。

        近日城中兩家大醫院正式啟動與廣州市政府聯手,共建高水平醫院。

        7月11日,廣州市海珠區與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共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海珠新院。新院將對標國際國內一流醫院標準,建設成彙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醫療及研究機構,致力於打造高水平臨床診療中心、創新醫學研究平台、高端醫學科學人才引育基地,力爭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綜合三甲醫院。

        同日下午,廣州南沙區與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將在南沙區合作共建中山大學附屬(南沙)口腔醫院。該院選址於南沙區橫瀝島,按照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標準建設,將打造成為高水平臨床診療中心、創新醫學研究平台、高端醫學科學人才引育基地。

        這樣的聯手之舉意味著什麼?以去年6月26日廣醫二院器官移植中心在番禺院區開設新病區為例,此舉就意味著被稱為“20世紀人類醫院三大進步”之一的器官移植尖端醫療技術走出市中心,在番禺落地。

        借廣州地區“名院登峰”的共建東風,更多醫學科技創新舉措,必將讓更廣範圍的市民群眾更親近地共享衛生與健康成果。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