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

《急診室故事》:再現醫者的擔當與情懷1

作者:整理/田曉青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5-02-06
導讀

         2015年1月10日,在天津衛視和四川衛視的晚間黃金時間(19:30)開播了38集係列劇《急診室故事》。該劇通過“急診”這個醫院的窗口展現了一個個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醫務人員專業又不失人文情懷的職業理念和生存狀態。美國醫生特魯多那著名的“有時是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貫穿全劇始終,體現了主創人員對醫學本質的理解和對醫患和諧的美好期待。

        2015年1月10日,在天津衛視和四川衛視的晚間黃金時間(19:30)開播了38集係列劇《急診室故事》。該劇通過“急診”這個醫院的窗口展現了一個個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醫務人員專業又不失人文情懷的職業理念和生存狀態。美國醫生特魯多那著名的“有時是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貫穿全劇始終,體現了主創人員對醫學本質的理解和對醫患和諧的美好期待。1月27日,在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的指導下,健康報社召集《急診室故事》主創人員、專業技術支持

        人員、文藝評論人員、急診科醫生、觀眾代表就該劇的價值追求和創作理念等進行研討。編輯摘萃以饗讀者。

        感動自己,感染他人

        《急診室故事》中急診急診科主任關紀洲的扮演者劉鈞說,與一般患者一樣,他在生活中難免會去醫院打針拿藥,有時也會有不理解醫護人員的地方。第一次對這個職業改變認識是10年前拍《無限生機》時。

        那時他們主創人員在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體驗生活,白班夜班連著上了好多天,與那裏的醫護人員也熟悉了。有一天,他看見急診科走廊牆上玻璃框裏有急診科所有醫護人員的工作照和介紹,裏麵有一個紮著馬尾辮的女孩特漂亮,就問醫護人員,“這個漂亮的妹妹怎麼這兩天一直沒見著”?那幾位醫生護士互相對看了一眼,然後說,她的照片應該取下來了,但是誰都不願意去取。因為她在2003年因感染“非典”站不起來了。

        劉鈞說,在拍攝《無限生機》前,他在120急救中心體驗生活,天天跟著急救車出診,跟隨車醫生成了哥兒們。醫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某一天去一個小區接診生病的孩子,路上一邊打著電話問孩子的病情,一邊火速往那兒趕,一點兒不敢耽誤。但是北京堵車,到那兒一進患兒家門被人拖著就打,扇耳光,“你他媽怎麼來晚了?”劉鈞聽到這兒特別難受,“你怎麼不還手?碰到這種無賴打他啊”。醫生說,“不能打,連罵都不能。我們隻能挨打挨罵的同時去救那個孩子”。

        《無限生機》播出了,有一次,劉鈞在機場乘出租車回市區,一上車,司機看著劉鈞就樂了。他說,“你知道嗎,我女兒看你們那個《無限生機》的時候上初中,你知道我女兒現在幹什麼嗎?她現在是北醫大二的學生了”。

        劉鈞說,這個戲不僅改變了他,還改變了別人。所以這個係列(醫療劇)的作品還要一直拍下去。可能有人認為,一個小小的影視作品在社會中起的作用不可能有那麼大,但是他認為,文藝作品的創作者應該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它不一定能改變國家的政策,但從我們每個人做起,盡一點綿薄之力,或許有助於解決一些社會難題。

        劉鈞很動情的說,“我們的工作比起一線搶救生命的醫護人員來說那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向所有工作在一線上的醫護工作者們致敬!”

        作好技術顧問可能比當急診主任更重要

        《急診室故事》醫療顧問劉福軍問劉福軍是北京潞河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他講述了自己為幾部醫療劇當醫療顧問的體會。

        早在2004年,劉福軍就有幸結緣《無限生機》,後來為《絕不妥協》做醫學修改,為《青年醫生》、《急診室故事》做醫療顧問。或許是骨子裏麵喜歡文學,在拍《無限生機》時,他覺得如果把這部片子指導好,可能比他單純做急診科主任更有意義。

        劉福軍認為,為醫療劇進行專業指導,主要瞄準3個問題。第一是醫療的台詞,一個也不能錯。對專業台詞的把關各個劇組不一樣,徐慶東導演(執導了《無限生機》和《急診室故事》)特別重視在劇本創作期間醫療指導、醫療顧問提前介入。第二是醫療指導,在拍攝現場注意“醫護人員”的操作動作不要變形。第三是各種儀器數據和各種儀器的真假。這三個方麵最主要的是在劇本形成的過程中醫療專家要及時介入,徐導做到了,《無限生機》、《急診室故事》就受歡迎。

        醫療劇在專業敘述上應該更深入

        北京華信醫院急診科主任晁彥公主任晁彥公認為,在醫患矛盾衝突比較尖銳的現狀下,《急診室故事》劇組能夠把很高質量的電視劇拍出來,體現了主創人員的社會責任感,作為一名醫生對他們表示感謝!

        晁彥公說,十幾年前他還是小大夫的時候喜歡看美劇《急診室的故事(ER)》、《豪斯醫生》。美劇對於醫學內容專業性的探討非常深入。在《ER》中有一段劇情――一位兒科醫生碰到一個溺水兒童,孩子嚴重低體溫,醫生去了之後用小刀把孩子的喉管切開,把水放出來,然後直接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方式慢慢將體溫升上來,自主循環建立起來。這個技術讓他瞠目結舌。後來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引進並在臨床上應用了ECMO技術。由此可見,好的醫療劇不僅有可能在專業以外,在專業領域內也會對很多人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我國的《急診室故事》也可能做第二季、第三季,希望在感情戲之外也要加深專業性的挖掘。

        醫療劇要有專業範兒

        電視劇研究學者電視劇研究學者、、影評人李星文評人李星文認為,該劇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為當下過於發燒的醫患矛盾起到降溫的作用。

        李星文說,該劇的製片人、編劇、主演王茜願意用一雙陽光的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同時她還有一個特點,她拍哪個行業就會愛上這個行業,她就會把自己當作這個行業當中的一分子。在《急診室故事》中,醫生護士的道德水準都比較高,劇中涉及到所有的主要人物都當得起“妙手仁心”,可能有一些工作上的疏失,但是工作責任心都是沒問題的,出錢、出力、出醫術,會給觀眾留下比較深的印象。

        現在醫患關係之所以這麼緊張跟信息不對等有關。患者大多感覺到醫生態度冷冰冰,但很少有人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急診室故事》把整個急診醫生在上班的過程當中非常匆忙、既要動腦子同時也是體力消耗非常大的狀況,反映得非常好,傳遞了真實信息。

        李星文還認為,該劇作為中國的醫療劇建立了“行業標準”。雖然有醫生也提到了該劇中有一些專業瑕疵,但是根據他多年來對國產醫療劇的觀察,這部劇在專業性上所達到的嚴謹性是領先的。醫療劇肯定不能照搬醫院生活,但是好的行業劇必須有真正的“專業範兒”。

        李星文指出,這部劇還有一個特點,即高密度、多線頭、大信息量,這個敘事特征實際上是從《重案六組》裏麵繼承過來的,但醫學專業上的探索和糾結,鬥爭和研究還是簡單了一點。他特別喜歡美劇《豪斯醫生》,把醫療劇當作探案劇來拍,每集遇到疑難雜症,除了醫療專業問題背後還有複雜的社會問題,這樣結合就顯得這個劇很懸疑,很有深度。《急診室故事》如果說再拍第二季、第三季的時候,可以再往這個方向再走一走,將看病這個過程表現得高潮迭起一些,可能會更好看。

        學習接受生命的無奈

        北京大學醫學部八年製學生丁雨竹製學生丁雨竹講述了她在觀看了《無限生機》和《急診室故事》後的改變。

        丁雨竹說,十年前看《無限生機》的時候她正在上高二,那時候一邊答測試卷子,一邊看《無限生機》。她的生活跟《急診室故事》裏護士長的女兒差不多,從小被媽“拎到”醫院,哪個小朋友不聽話就去哄,哄好了,媽媽去打針。家裏有好吃的,不許打開,到時候哄小朋友用。她從小在醫院長大,很崇拜向往那個環境。但媽媽跟她說:“不許當護士”。丁雨竹很倔強,還是上了醫學院,其中《無限生機》的影響特別大。她希望醫生能夠以專業的身份存在,可後來發現,“很多事情不是我和老師們可以解決的。醫學是試驗科學,而我們的試驗樣本是太珍貴的人,我們在用生命做試驗,這個生命試驗不能輕易去嚐試”。2003年“非典”時期,她媽媽去了一線,那時候她感受到人們對醫療行業的一種崇拜感,因為大家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共同感受生死的人。那時候大家討論生死的時候已經不再關注醫生到底有沒有盡力,而是努力接受也許下一個就是“我”,我該怎樣做。那時候有一種觀點,向死而生,也許明天我就是下一生。

        丁雨竹說,在臨床上,我們希望病人理解我們,其實是希望病人理解生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急診室故事》演到最後,最感動的是出現了那麼多不可逆的死亡病例,醫生展現出隨性的狀態告訴大家“我盡力了”。讓大家看到“這也許是我的明天,也許是我親友的明天,我看到醫生盡力了,我要努力學著去接受了”。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