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華山醫院感染病例】反複發熱10月餘的巴貝蟲病1例

作者: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 張繼明 胡越凱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6-02-19
導讀

         患者女性,71歲,製圖員,來自福建武夷山。因“反複發熱10月餘”於2012年12月24日收住入院。患者2012年3月出現間斷發熱(最高體溫38℃),5月份體檢時血常規示三係較少,後多次出現發熱。更多病史介紹及診療經過見正文。

關鍵字:  巴貝蟲病 | 反複發熱 | 1例 

        圖 巴貝蟲在人體紅細胞內的寄生形態

病史介紹

        患者女性,71歲,製圖員,來自福建武夷山。因“反複發熱10月餘”於2012年12月24日收住入院。患者2012年3月出現間斷發熱(最高體溫38℃),5月份體檢時血常規示三係較少,後多次出現發熱。2012年9月開始出現高熱,伴畏寒、寒戰、惡心,測體溫最高41℃,抗生素治療無效,最終未予明確診斷。2012年11月16日轉至上海某醫院,因患者三係減少,弛張熱,肥達反應示“O”抗原1?U80、“H”抗原1?U80,診斷不排除傷寒可能。11月19日-30日,予患者頭孢呱酮-舒巴坦3.0g bid治療。11月30日至12月3日,予患者呱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q8h治療,在此期間予奧硝唑100mlbid抗菌治療。11月28日至12月18日,予羥氯喹400mgbid診斷性抗瘧治療無效,患者間歇性高熱、寒戰症狀未改善。12月6日至12月13日改用多西環素0.1gbid,12月11日至12月18日用林可黴素(1.2g bid2天後改為0.6gq6h)。12月19日予阿奇黴素0.5gqd治療後,患者體溫均無明顯下降。

        既往史:患者有慢乙肝病史,服用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

入院體檢

        患者神誌清,精神可,體型消瘦。皮膚鞏膜無黃染,鎖骨上淺淋巴結未及腫大。頭顱無畸形,五官端正,頸軟,氣管居中,甲狀腺無腫大。兩側呼吸運動正常對稱,兩肺呼吸音清晰,未聞及明顯的幹濕音。心率(HR):95次/分。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病理性雜音未聞及。腹平軟,全腹無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異常包塊,肝腎區無叩擊痛,腹無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四肢活動正常,膝反射對稱,神經病理征(-)。

入院前輔助檢查

        2012年11月19日,患者白細胞(WBC)1.0×109/L,中性粒細胞比值(N%)47.5%,血紅蛋白(Hb)101g/L,血小板(PLT)73×109/L,網織紅細胞計數3.0%,血沉53mm/h,C反應蛋白(CRP)20.9m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60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34U/L,白蛋白33g/L。2012年12月20日,WBC1.0×109/L,N%43%,Hb94g/L,PLT43×109/L。ALT117U/L,AST184U/L,白蛋白31g/L。2012年11月30日,寄生蟲抗體(囊蟲、肺吸蟲、華支睾吸蟲、血吸蟲抗體、包蟲、旋毛蟲、曼氏裂頭蚴、弓形蟲、廣州圓線蟲、絲蟲)均陰性。2012年11月30日,腹部B超:①肝左外葉後方偏左側中等回聲,大小100mm×95mm;②餐後膽囊;③脾稍大,肋下0mm~21mm,包膜完整,內部回聲分布均勻;④胰腺未見異常;⑤門靜脈內未見明顯血栓回聲;⑥後腹膜見低回聲(淋巴結)大小10mm×7mm。2012年11月20日,增強CT:腹部肝內鈣化或膽管結石;肝囊腫;脾大、肝門及腹膜後區多發腫大淋巴結,其中大者直徑約16mm;兩腎、腎上腺未見異常,腹膜後見略增大淋巴結;盆腔未見異常;胸部:兩肺慢支樣改變,肺氣腫伴多發炎症後遺症,左肺上葉陳舊灶;顱內:兩側大腦深部少許腔隙灶,老年性腦萎縮。2012年12月4日,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RI)平掃及增強:肝硬化,脾大;肝內多發微小囊灶;膽囊、胰腺未見明顯異常;脾周少量積液。

骨髓穿刺、活檢及染色體檢查

        2012年11月21日,骨髓穿刺提示: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係、紅係均增生活躍,巨核細胞數目正常,血小板散在可見。染色體檢查報告:骨髓細胞2天培養,染色體檢查20個細胞,沒有發現與腫瘤有關的染色體數目或結構上的異常。骨髓活檢病理:(髂後上棘)組織一條,長0.3cm,鏡下示:見纖維組織,脂肪及骨組織,見2個髓腔,為皮質旁髓腔,大部分為脂肪組織,見少量造血成分,約占10%~20%。

        2012年11月29日,骨髓塗片提示:骨髓象輕度增生,粒係有成熟障礙及退行性變,幼紅細胞部分有血紅蛋白充盈不足,片上漿細胞、單核組織巨噬細胞易見,部分有噬血細胞現象,偶見吞噬物為疑似未能分類的病原體,還可見少量不典型淋巴細胞。

這例患者的診斷思路?

        患者三係減少,弛張熱,肥達反應示“O”抗原1?U80、“H”抗原1?U80,不排除傷寒可能,但是肥達反應對傷寒的診斷幫助較小,且外院較為充分的頭孢呱酮-舒巴坦和呱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療均無明顯效果,不支持傷寒診斷。患者間歇性寒戰、高熱、出汗、脾腫大、輕度貧血等臨床表現,考慮瘧疾可能,但其並非典型的瘧疾發熱熱型,外院曾於2012年11月28日至12月18日期間予羥氯喹400mg bid診斷性抗瘧治療無效,故瘧疾診斷可能性不大。

        患者有可疑蟲咬史,有寒戰、大汗、貧血、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和脾髒腫大,骨髓塗片顯示有噬血現象,需要考慮蜱傳病毒或寄生蟲可能,當骨髓發現病原體但難以確認時,需要積極尋找相關專家識別,並在積極做骨髓及血液培養同時想到分子診斷學技術。

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本例患者入院後,於其寒戰時抽外周血送醫學院病原微生物教研室檢測。經病原微生物基因測序,與巴貝蟲基因序列100%吻合,故考慮為巴貝蟲感染。

        明確診斷為巴貝蟲病後,考慮到患者曾進行過阿奇黴素和林可黴素的治療,效果不佳,因此予以青蒿琥酯治療。但治療後患者體溫有波動,外周血塗片仍為陽性,遂囑患者家屬外購maralone(阿托伐醌+氯胍的混合製劑)治療。

        治療後,患者自我感覺逐步好轉,體溫逐步正常,外周血三係和肝功能逐步正常(2013年1月17日,WBC4.45×109/L,Hb101g/L,PLT114×109/L,ALT26U/L,AST47U/L,白蛋白41g/L)。治療到血塗片陰性約2周後(第一次療程約1月),間隔1月再次予以2周的治療。

        之後對患者隨訪1年餘,患者情況平穩。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