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重磅!找到新冠病毒的弱點,消滅新冠新途徑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023-01-17
導讀

         新冠病毒,通常通過呼吸道感染人類,並造成呼吸係統和人體各個器官的損傷。自2019年底首次爆發至今,新型冠狀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對世界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 隨著新冠病毒的大規模流行,新的病毒突變株不斷出現,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其中一些突變株具有更強的感染能力或更強免疫逃逸能力。 前不久,一則新聞在外媒瘋狂傳播,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將Omicr

關鍵字:  新冠 

        新冠病毒,通常通過呼吸道感染人類,並造成呼吸係統和人體各個器官的損傷。自2019年底首次爆發至今,新型冠狀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對世界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

        隨著新冠病毒的大規模流行,新的病毒突變株不斷出現,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其中一些突變株具有更強的感染能力或更強免疫逃逸能力。

        前不久,一則新聞在外媒瘋狂傳播,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將Omicron與原始毒株結合,創造了一種新型病毒,小鼠致死率達80%。

        2023年1月11日,美國波士頓大學、哈佛醫學院、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級期刊" Nature "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Spike and nsp6 are key determinants of SARS-CoV-2 Omicron BA.1 attenuation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了Omicron的弱點,表明NSP6蛋白突變是Omicron致病性較弱的重要原因,而刺突蛋白對Omicron的較低致病性的貢獻微乎其微,開辟了一條消滅 COVID 的新途徑,為未來疫苗和治療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研究人員表示,知道如何削弱病毒,我們就能更好地對抗它。

一直以來,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上,而非刺突蛋白部分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研究。例如,盡管Omicron BA.5和BA.4兩個變體共享相同的刺突序列,但不清楚為什麼BA.5更易傳播。

        首先研究刺突蛋白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將Omicron的刺突蛋白附著到原始毒株上,用原始毒株作為骨架,選用了Omicron BA.1 Spike基因,構建了一種新型嵌合毒株Omi-S。研究人員分析了Omi-S、原始毒株和Omicron的感染能力和致死率。

        假如刺突蛋白是Omicron致病性減弱的原因,那麼Omi-S和Omicron病毒應該會引起類似的輕微疾病。

        然而,研究發現,在感染能力方麵,Omi-S的感染能力弱於原始毒株,但是其病毒滴度明顯高於Omicron。

        此外,在實驗小鼠模型中分析發現,Omicron隻會導致小鼠出現輕微症狀,而不會致死,Omi-S則會讓小鼠的死亡率高達80%,然而,感染原始毒株的小鼠死亡率高達100%。

        這意味著,刺突蛋白對Omicron的致病能力影響很小。

        找到Omicron的弱點

        在確定了刺突蛋白不是降低Omicron致病性的唯一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不同的蛋白質:非結構蛋白6(NSP6)。

        實際上,除了刺突蛋白以外,新冠病毒還包括一些其他的分子組成,共同完成感染的過程。而這種非結構蛋白NSP6,它的工作是促進受感染細胞中某些膜囊泡的形成,這些膜囊泡充當病毒基因組擴增的工廠。

        進一步,研究人員又將Omicron的NSP6蛋白添加到Omi-S的嵌合病毒上,組成Omi-S plus NSP6病毒,又一次進行了實驗驗證。

        研究發現,Omi-S plus NSP6病毒複製明顯減少,感染動力學與Omicron相似。

        小鼠實驗表明,與Omi-S相比,Omi-S plus NSP6病毒較弱,受感染小鼠肺部支氣管感染減少。

        研究人員表示,NSP6蛋白還與炎症有關,當人們感染新冠時,肺部會出現炎症,導致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而NSP6似乎在其中發揮了作用。

        至此,研究人員發現了Omicron致病性較弱的原因。

        總結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令人興奮,開辟了一條消滅 COVID 的新途徑。

        綜上,研究通過交換具有不同毒力的兩種變體之間的遺傳特征,發現了新冠致病性的關鍵成分,這項研究至關重要,不僅發現了Omicron致病性較弱的原因,而且還強調了這一蛋白質作為重要藥物靶標的潛力。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