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男男性行為誘發艾滋病新病毒

作者:黃辛 來源:中國科學報 日期:2013-03-06
導讀

         近日,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何納領銜的艾滋病研究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病毒的行為和分子傳播新機製。1981年發現的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就是男同性戀者,男男性行為群體一直被全球公認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近日,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何納領銜的艾滋病研究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病毒的行為和分子傳播新機製。相關研究發表在學術期刊《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上。

  這一傳播機製揭示,同一對男男性行為者,由於“多性伴”會導致感染不同基因亞型的艾滋病病毒,並由於艾滋病病毒具有快速複製和基因重組的能力而存在“誕生”新艾滋病病毒品種的風險。

  1981年發現的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就是男同性戀者,男男性行為群體一直被全球公認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相關調查表明,男男性行為人群普遍存在婚外性行為、多性伴、無保護肛交、酒後性行為、商業性行為等,加上他們較獨特的性行為方式,易導致自身感染艾滋病、梅毒等性傳播疾病,更易造成相關疾病在人群中的傳播。

  2012年,針對男男性行為人群的艾滋病哨點監測發現,該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達6.7%,在個別大城市,男男性接觸傳播占新報告發現的艾滋病病例甚至高達50%以上。因此,男男性接觸傳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艾滋病疫情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何納課題組首先對常規監測工作中,新發現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男性行為者進行調查,追蹤與其有性接觸的男男性行為者,並對其進行艾滋病病毒檢測;如發現其已感染艾滋病病毒,他們就對其作進一步的調查,再追蹤與之有性接觸的男男性行為者。如此逐級溯源追蹤,直至沒有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被發現為止。

  這一過程曆時3年多,課題組研究人員共對100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男性行為者及與其有性接觸史的1534名同性性接觸者進行了溯源追蹤。何納課題組繪製出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為核心的“男男性行為人群性行為網絡圖”和“艾滋病傳播鏈圖”。研究人員進而結合基因亞型分析,清晰地闡明了男男性行為人群中艾滋病傳播的行為和分子機製。

  研究發現,男男性行為人群中不僅存在聚集性艾滋病傳播和感染,還發現多個性行為網絡群體中混雜著不同基因亞型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們不僅相互之間發生高危性行為,從而帶來產生新艾滋病病毒基因亞型的潛在風險,他們同時也與其他尚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男性行為者發生高危性行為,進而導致艾滋病在這一群體中廣泛擴散和蔓延。(作者 黃辛)

  來源:中國科學報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