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南精萃與點評(一)

作者:孫曉慶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3-03
導讀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在預防方麵作了重要更新。在本版,我們摘要刊登2010版《指南》中的預防部分,並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魏來教授點評,敬請關注。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顯示,在2006年的調查中,我國1~59歲一般人群乙肝表麵抗原(HBsAg)攜帶率已經降低到7.18%, 在5歲以下兒童中,更是降低到0.96%。我國已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區進入到中流行區。根據新數據推算,我國現有慢性HBV感染者約9300萬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約2000萬例。 這與我國預防HBV感染措施得力密切相關。近5年來,預防HBV感染方麵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2010版《指南》在預防方麵作了重要更新。在本版,我們摘要刊登2010版《指南》中的預防部分,並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魏來教授點評,敬請關注。

預防

乙型肝炎疫苗預防

接種對象

  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還包括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托幼機構工作人員、器官移植患者、經常接受輸血或血液製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發生外傷者、HBsAg陽性者的家庭成員、男性同性戀或有多個性伴侶和靜脈內注射毒品者等)。

接種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要接種3針,按照0、1、6個月程序進行,即接種第1針疫苗後,間隔1個月及6個月注射第2及第3針疫苗。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後24 h內接種,越早越好。

  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 應在出生後24 h內盡早(最好在出生後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劑量應≥100 IU,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 μg重組酵母或20 μg中國倉鼠卵母細胞(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Ⅱ-3)。也可在出生後12 h內先注射1針HBIG,1個月後再注射第2針HBIG,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針10 μg重組酵母或20 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間隔1和6個月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兒在出生12 h內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後,可接受HBsAg陽性母親的哺乳(Ⅲ)。

HBsAg陰性母親的新生兒可用5 μg或10 μg酵母或10 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對新生兒時期未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兒童應進行補種,劑量為5 μg或10 μg重組酵母或10 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

成人建議接種20 μg酵母或20 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功能低下或無應答者 應增加疫苗的接種劑量(如60 μg)和針次;對3針免疫程序無應答者可再接種3針,並於第2次接種3針乙型肝炎疫苗後1~2個月檢測血清中抗-HBs滴度,如仍無應答,可接種1針60 μg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接種效果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有抗體應答者的保護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續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進行抗-HBs監測或加強免疫。但對高危人群可進行抗-HBs監測,如抗-HBs<10 mIU/ml,可給予加強免疫(Ⅲ)。

切斷傳播途經

  大力推廣安全注射(包括針灸的針具),並嚴格遵循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標準防護(standard precaution)原則。服務行業所用的理發、刮臉、修腳、穿刺和紋身等器具也應嚴格消毒。應注意個人衛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須刀和牙具等用品。還應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對於性伴侶為HBsAg陽性者,應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性夥伴健康狀況不明的情況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以預防乙型肝炎及其他血源性或性傳播疾病。

  對HBsAg陽性的妊娠婦女,應避免羊膜腔穿刺,並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盡量減少新生兒暴露於母血的機會。

意外暴露後HBV感染的預防

  在意外接觸HBV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後,可按照以下方法處理。

血清學檢測應立即檢測血清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並在3和6個月內複查。

主動和被動免疫如已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 IU/L者,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如未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或雖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IU/L或抗-HBs水平不詳,應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針乙型肝炎疫苗 (20 μg),再於1個月和6個月後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各20 μg)。

對患者和攜帶者的管理

  在診斷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時,應按規定向當地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報告,並建議對患者的家庭成員進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檢測,並對其中的易感者(該3種標誌物均陰性者)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患者和攜帶者的傳染性高低主要取決於血液中HBV DNA水平,而與血清ALT、AST或膽紅素水平無關。

  對慢性HBV攜帶者及HBsAg攜帶者,除不能捐獻血液、組織器官及從事國家明文規定的職業或工種外,可照常工作和學習,但應定期接受醫學隨訪。[4340301]

  ■ 專家點評

更有效地預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 魏來

  乙型肝炎疫苗接種人群擴大,劑量增加

  2010版《指南》繼續提出乙型肝炎疫苗預防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在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對象中,增加了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增加該項目的原因是,我國以往HBV傳播途徑主要是母嬰傳播(占30%),幼兒時期的感染占65%,青少年成人占5%。而在發達國家,如美國,青少年、成人時期的感染則占60%,圍產期占15%,幼兒時期占12%。在我國對新生兒和嬰幼兒大力推廣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的情況下,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就成為目前未接種疫苗的最易感人群了。因此,國家衛生部於2009年宣布,在今後一段時間,在全國範圍內,對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實施乙肝疫苗接種。進一步降低該人群的HBV感染率。

  在2010版《指南》中,關於HBsAg陰性母親新生兒的接種酵母疫苗劑量,增加了10 μg的劑量推薦。而2005版《指南》對酵母疫苗劑量僅推薦了5 μg,當時是受早先我國疫苗產量較低所限。

  對於3針免疫程序無應答者,2010版《指南》仍保留“可再接種3針,並於第2次接種3針乙型肝炎疫苗後1~2個月檢測血清中抗-HBs”,增加了“如仍無應答,可接種1針60μg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這些都是源自國際上的循證醫學證據(即高劑量高免疫應答)。

  2010版《指南》中繼續保持“ 新生兒在出生12 h 內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後,可接受HBsAg陽性母親的哺乳”和“對HBsAg陽性的妊娠婦女,應避免羊膜腔穿刺,並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盡量減少新生兒暴露於母血的機會”。關於這兩點,其本身的循證醫學證據級別並不是特別高。但這兩個問題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2005版《指南》和2010版《指南》中還是清晰地加以描述,其主要依據均來自世界衛生組織。

  對於羊膜腔穿刺和傳播的問題,2010版《指南》推薦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羊膜腔穿刺,而針對臨床實際需要羊膜腔穿刺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個體化的處理。

增加和強調了“HBV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

  在傳播途徑中,2010版《指南》未對傳播途徑進行修改,增加和強調了“HBV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仍強調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一般不會傳染HBV。實際上該部分更多的是考慮針對非專科醫師的,同時還在於強調學術團體對社會的責任。具有一定的糾正錯誤認識的意義。這也是2010版《指南》中特別增加和強調“HBV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的原因。

標準防護要規範

  在傳播途徑一節中,2010版《指南》繼續保留標準防護,增加了英文注解standard precaution。標準防護譯自standard precaution,增加英文注解的目的是便於讀者溯源。1985年,sandard precaution最初來自美國疾病預防

  和控製中心,現已廣泛用於醫院感染的控製。[4340302]

  (孫曉慶)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