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對北京和上海兩地的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CAP)致病原進行的多中心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肺炎支原體的感染率已經超過肺炎鏈球菌,成為CAP的首位致病原。另有調查表明,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最常用於治療CAP的藥物。
2007年,對北京和上海兩地的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CAP)致病原進行的多中心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肺炎支原體的感染率已經超過肺炎鏈球菌,成為CAP的首位致病原。另有調查表明,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最常用於治療CAP的藥物。
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作用原理為阻止細胞壁合成,而支原體沒有細胞壁。因此,這兩類藥物用於支原體肺炎是“不對路”的。
從基層和社區醫療機構就開始合理使用抗生素,對防止細菌耐藥至關重要。那麼,醫生該如何合理應用抗生素呢?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讓我們從細節入手。
初步判斷:“用還是不用”及“用什麼”
對社區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合理應用前提為:① 確定感染部位,分辨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② 初步判斷致病菌種類及其對抗生素敏感度,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經驗治療。
舉例:社區內科常見的普通感冒、發熱原因不明者(除病情嚴重並懷疑為細菌感染外),不宜用抗生素;部分病原菌及細菌毒素所致急性腹瀉、胃腸炎,病毒感染所致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和春季流行性腹瀉、真菌性腸炎等,通常也不用抗生素治療。
化膿性腦膜炎(多為腦膜炎球菌引起),可選青黴素及磺胺嘧啶;泌尿道感染(常為大腸杆菌或變形杆菌引起),可選氟喹諾酮類或頭孢菌素類。使用的療程為,一般用至體溫正常,症狀消退後72~96小時。
選擇用藥方式:“怎麼用更好”
抗生素可分為時間依賴性藥物和濃度依賴性藥物。
時間依賴性(或非濃度依賴性)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黴素及半合成青黴素、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大環內酯類、萬古黴素、林可黴素,其藥效主要取決於血藥濃度高於最低抑菌濃度(MIC)的時間,峰濃度並不很重要。
給藥方案:除頭孢曲鬆半衰期較長,可每天1次給藥外,這類藥物的其他藥物均應小劑量、均勻分次給藥,每次劑量加入100 ml液體中,0.5~1.0小時內持續靜脈滴注,可提高療效,減少藥物用量,降低藥物副作用。
另一類為濃度依賴性抗生素,主要包括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和甲硝唑類等,其具有濃度依賴性,藥物濃度峰值越高,對致病菌的殺傷力越強,殺傷速度越快。
氨基糖苷類給藥方案:較大劑量、較少的給藥次數,因為其毒性與穀濃度有關,每天1次給藥能提高峰值濃度,降低穀濃度,提高療效,減少藥物副作用。
喹諾酮類的給藥方案:喹諾酮類藥物劑量過高時,易產生中樞神經係統不良反應,故每日1次不適用於所有喹諾酮類,可分次給藥或聯合應用其他抗生素。
個體化用藥:“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每一個患者的生理與病理狀況都是不同的,不同種類抗生素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過程也不同,因此,醫生在使用抗生素品種、劑量、療程也應有所不同(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