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

從循證醫學看變應性鼻炎免疫治療

作者: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汪審清 陸銀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5-10
導讀

         變應性鼻炎又稱過敏性鼻炎,是機體接觸變應原後,主要由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屬I型變態反應性疾病(下圖)。當患者出現水樣鼻漏、噴嚏(尤其是發作性)、鼻塞、鼻癢等症狀2項或以上,每天症狀持續或累計1小時以上,伴或不伴眼癢及結膜炎等眼部症狀時,即可作出過敏性鼻炎診斷。在鼻鏡下,可見鼻黏膜呈蒼白、淡白、灰白或淡紫色,鼻甲水腫,總鼻道及鼻腔底可見清涕或黏涕。根據症狀持續時間,可將過敏性鼻炎分為間歇性和持續性;根據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又可將其分為輕度和中重度。

  變應性鼻炎又稱過敏性鼻炎,是機體接觸變應原後,主要由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屬I型變態反應性疾病(下圖)。當患者出現水樣鼻漏、噴嚏(尤其是發作性)、鼻塞、鼻癢等症狀2項或以上,每天症狀持續或累計1小時以上,伴或不伴眼癢及結膜炎等眼部症狀時,即可作出過敏性鼻炎診斷。在鼻鏡下,可見鼻黏膜呈蒼白、淡白、灰白或淡紫色,鼻甲水腫,總鼻道及鼻腔底可見清涕或黏涕。根據症狀持續時間,可將過敏性鼻炎分為間歇性和持續性;根據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又可將其分為輕度和中重度。

  inserted image

  目前,過敏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持續上升趨勢。國際多中心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兒童過敏性鼻炎在全球大多數地區持續增多。在我國,北京和廣州市13~14歲兒童過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已達10.4%,年平均增長0.33%。

  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包括避免接觸變應原、藥物及免疫治療

  1911年,英國醫生利奧納多·努恩(Leonard Noon) 和約翰·弗裏曼(John Freeman)首先提出用特異性免疫治療(SIT)方法治療花粉症,迄今已有百年曆史。100年來,醫學發展日新月異,其中,非常重要的轉變是從以經驗醫學為主的模式逐步發展為以循證醫學(EBM)為主要證據的模式。這一發展可謂徹底改變了傳統醫學的思維方式。過敏性鼻炎免疫治療即是EBM應用的一個典型範例。

  循證醫學: 研究證據、臨床經驗、患者意見的統一

  循證醫學(EBM)是指在疾病的診治過程中,結合醫師個人的臨床經驗和現有最好的臨床研究證據,並將患者的價值觀考慮進去,最後為每個患者製定出最佳診治方案。因此,EBM意味著參酌最好的研究證據、臨床經驗和患者意見,並將三者有機統一。

  EBM強調,任何醫療決策的製定都應基於臨床研究所取得的最佳證據,即,在臨床醫師明確治療方案、專家製定診療指南、政府製定各類衛生政策的過程中,都應依據現有的最佳證據進行。而最佳證據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即,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係統性評價(SR)及薈萃分析。當然,經驗也是證據,但他們是不可靠的、低質量的證據。然而,當高質量的研究證據不存在時,前人或個人的實踐經驗也是最好的證據。

  在EBM中,證據的等級包括五類。其中,Ⅰ類為多中心、大樣本的RCT、SR或薈萃分析的結果;Ⅱ類為至少一個設計良好、樣本量足夠的RCT結果;Ⅲ類為設計良好的準臨床試驗結果;Ⅳ類為設計良好的非臨床試驗結果;Ⅴ類則為病例報告、臨床總結或專家意見。

  過敏性鼻炎治療原則的更新

  過敏性鼻炎免疫治療是EBM應用的一個典型範例,從其治療指導原則文件的逐年修正中,即可發現其治療地位的逐漸改變。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關於免疫治療的意見書中指出,SIT適用於藥物治療無效或無法耐受的過敏性鼻炎或哮喘患者。

  2001年,歐洲變態反應和臨床免疫學會(EAACI)發布過敏性鼻炎及其對哮喘的影響(ARIA)相關指南,建議將SIT作為防止變應原反應發生的一種補充措施,且最好於疾病的早期開始使用,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治療不良反應的發生,並預防其進一步發展為嚴重疾病。

  2006年,EAACI發布SIT相關指導性文件,指出SIT是一種可改變疾病發展進程的對因療法,應該盡早使用,以防止受累器官黏膜發生不可逆的損傷。

  2008年,EAACI再次發布ARIA指南,強調變應原SIT對控製過敏性鼻炎和哮喘有效,其循證醫學推薦級別為B級。

  免疫治療: 兼具個人經驗、最佳證據和患者關懷

  免疫治療之所以能被循證醫學所推薦,正是由於其具備了個人經驗、最佳證據及患者關懷三個方麵內容。

  變應性炎症反應的特點是產生免疫球蛋白(Ig)E和肥大細胞、嗜堿及嗜酸性粒細胞等效應細胞的活化和聚集。上述反應過程主要由輔助性T淋巴細胞(Th)2通過產生白細胞介素(IL)-4、IL-5、IL-9和IL-13等來調節。

  免疫治療機製

  免疫治療機製主要包括三個方麵,其一為抗體反應,即首先出現一過性的變應原特異性IgE升高,然後出現變應原特異性IgG(尤其是IgG4)和IgE升高;其二為效應細胞反應,即免疫治療抑製鼻黏膜中的肥大細胞、嗜堿和嗜酸性粒細胞等效應細胞的聚集和活化;其三為T細胞反應,即抑製變應原誘導的Th2免疫反應,促進Th1免疫反應,表現為誘導產生幹擾素γ和調節性T細胞,後者既可直接抑製Th2免疫反應,又可通過產生IL-10和轉化生長因子β,分別調控IgG4和IgA生成。

  近年研究進展

  免疫治療效果顯著 雅各布森(Jacobsen)通過過敏症預防治療研究(PAT)發現,皮下注射特異性免疫治療可顯著降低過敏性鼻炎兒童患者發展為哮喘及出現新過敏症的機會,亦可顯著減輕鼻炎、結膜炎症狀並降低結膜敏感度,且於治療停止後7年內持續有效,對哮喘具長期預防作用。

  卡爾德隆(Calderon)和威爾森(Wilson)則分別對皮下和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相關文獻進行了薈萃分析,發現該兩種免疫治療對改善過敏性鼻炎症狀及減少藥物治療具顯著效果。

  免疫治療體現人文關懷 舍德勒希(Schädlich) 統計分析了兩組經免疫治療或對症藥物治療的過敏性鼻炎患者10年的治療費用,發現接受免疫治療者短期內醫療費用雖高於藥物治療,但遠期費用則遠遠低於藥物治療,整體而言,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顯著減少。此外,接受免疫治療者的死亡風險低於青黴素注射及放射顯影劑注射。此兩個方麵均很好地切合了循證醫學人文關懷的理念。

  ■ 小結

  綜上所述,依據循證醫學證據,過敏性鼻炎免疫治療具有獨特的臨床效果,能改變疾病的自然進程,預防新的致敏反應發生,且其療效於療程結束後仍可維持數年,故應盡早使用。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