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5日的第五屆地壇國際感染病會議上,歐洲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病學會(ESCMID)的Murat Akova教授報告了多藥耐藥(MDR)革蘭陰性菌的處理。報告的主要內容如下……
Murat Akova教授
在7月15日的第五屆地壇國際感染病會議上,歐洲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病學會(ESCMID)的Murat Akova教授報告了多藥耐藥(MDR)革蘭陰性菌的處理。以下是此次報告的主要內容:
MDR革蘭陰性菌定義及其病原
MDR革蘭陰性菌存在不同的定義,Murat Akova教授認為較重要的一種定義是將MDR革蘭陰性菌分為MDR菌、粘菌素敏感的耐藥菌及全耐藥(PDR)菌。MDR菌對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菌素類、喹諾酮、氨基糖甙類和粘菌素類7類抗生素中5類以上耐藥。粘菌素敏感的耐藥菌即對粘菌素外的其他藥物均耐藥。
對於MDR革蘭陰性菌的病原,根據其最常見的6類病原菌的英文首字母,近期有學者將之稱為ESKAPE病原,即屎腸球菌(E)、金黃色葡萄球菌(S)、肺炎克雷伯菌(K)、鮑氏不動杆菌(A)、綠膿杆菌(P)和腸杆菌(E)。
產ESBL相關病原菌特征及其治療
研究顯示,ESBL具有多變的耐藥表型。大腸杆菌不同的耐藥表型對抗生素的敏感性是不一樣的。社區中出現的大腸杆菌大多產CTX-M型ESBL,CTX-M酶暴發將產生嚴重後果,可導致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目前,中國的CTX-M酶主要是CTX-M-14型。
對於產ESBL病原的治療,Murat Akova教授認為應從以下著手:1. 避免或防止院內感染。患者大多是社區MDR陰性菌感染所致,常出現尿或腹部感染,在院內可能發展為菌血症或出現交叉感染;2. 加強抗菌管理、感染控製及監督,這很關鍵;3. 減少頭孢菌素和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使用;4. 對於嚴重的感染,用碳青黴烯類治療,因為產ESBL菌常對其他抗菌劑耐藥,如對氨基糖甙類、氟喹諾酮、甲氧苄胺嘧啶、磺胺類、四環素及氯黴素耐藥;5.須注意耐碳青黴烯變異型篩選的可能性。
攜NDM-1病菌的特性及其治療
近年暴發的新德裏金屬β-內酰胺酶-1(NDM-1)具有以下特性:1.大多數blaNDM-1陽性質粒可轉移;2.氟喹諾酮、β-內酰胺和氨基糖甙類藥物對此類病菌多耐藥;3.大部分印度分離株是源於社區獲得性感染,這表明blaNDM-1已廣泛存在;4.存在全球或地方擴散的可能性。
研究顯示,產NDM-1分離株對亞胺培南、呱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噻肟、頭孢他啶、頭孢匹羅、妥布黴素、阿米卡星、米諾環素均不敏感。在英國、印度清奈和哈雅納區域,替加環素對NDM-1分離株的敏感性大約在50%-60%左右。與之相對的,多粘菌素對NDM-1分離株的敏感性超過80%,有的甚至達到100%。
聯合治療中的抗生素選用問題
影響抗生素治療選擇的因素包括:感染MDR病原患者的風險因素,如基礎病、患者年齡、之前接觸過抗生素、感染嚴重程度和醫院內增加的住院時間(LOS);當地耐藥模式;其他損傷。
當呱拉西林-他唑巴坦用於產ESBL的大腸杆菌和克雷伯菌所致感染,還需考慮感染部位。對於尿道和非尿道感染,其療效最佳時所對應的最小抑菌濃度(MIC)是不一樣的,兩組患者維持血藥濃度³MIC的比例也存在差異。
當細菌對β-內酰胺酶抑製劑耐藥後可產生以下影響:使ESBL或經典青黴素酶產量增加;產生多種β-內酰胺酶,如產OXA-1青黴素酶CTM-15陽性分離物,它對克拉維酸鹽耐藥;突變使抗菌劑滲透性下降,以及(或者)增加細菌外排作用。對此,Murat Akova教授認為可用非常規克拉維酸鹽聯合方案,原因有兩個:阿莫西林和替卡西林是ESBLs很好的底物,藥物易失效;產ESBL菌產OXA-15,在歐洲主要產CTX-M,經常也產生OXA-1,而OXA-1對克拉維酸鹽耐藥。
克拉維酸鹽與羥亞氨基-頭孢菌素聯合治療具有以下優點:後者是ESBLs的弱底物,與PBPs具有很高的親和力,對OXA-1穩定;此聯合對95%以上的產ESBLs大腸杆菌和克雷伯菌具有活性;克拉維酸鹽、頭孢噻肟和頭孢他啶的藥代動力學相同。其不足在於可產生AmpC酶,未被抑製菌株對頭孢菌素產生耐藥;克拉維酸能刺激AmpC酶的合成,3代頭孢菌素聯合可能對ESBL陰性腸杆菌和弗氏菌有效。研究顯示,對於產ESBL大腸杆菌和產ESBL克雷伯菌,相同的MIC值,頭孢菌素單用可能無效,而頭孢菌素聯合克拉維酸卻有效。
結論:
1.在MDR腸杆菌中最重要的耐藥機製是產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不管是醫院還是社區,其流行趨勢不斷增加,然而我們的治療選擇卻很有限。
2.抗菌劑的管理,感染控製及監測是關鍵;可考慮減少使用頭孢菌素和氟喹諾酮類藥物;對於嚴重感染的治療,選用碳青酶烯類,但是也須警惕碳青酶烯耐藥。
3.對於產ESBL細菌所致嚴重感染,應慎用β內酰胺酶抑製劑的聯合方案,因為產ESBL細菌可能同時產生CTX-M和OXA-1。當前有限的臨床數據表明,體外敏感性有利於臨床治療的成功;與更穩定的頭孢菌素聯用可能更有效。
注:此篇文章是根據會議上已譯成中文的專家幻燈整理而成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