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5歲,因“發熱、咳嗽、咳痰20餘天”入院。入院查體 體溫38.5 ℃,左肺聽診呼吸音清,右上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幹濕公式音。
病例簡介
病例 1
患者男性,35歲,因“發熱、咳嗽、咳痰20餘天”入院。
入院查體 體溫38.5 ℃,左肺聽診呼吸音清,右上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幹濕公式音。
實驗室檢查 入院後痰培養發現曲黴,CT引導下行肺組織活檢發現真菌菌絲及孢子。
影像學檢查 胸部CT示右肺上葉後段空洞,內壁有小突起,空洞外見炎性滲出影。
病例 2
患者男性,60歲,以“發熱、咳嗽、咳白黏痰、胸痛1月餘”入院。
入院查體 雙肺聽診呼吸音粗,雙上肺聞及濕公式音。
實驗室檢查 入院後3次痰培養均發現煙曲黴生長。
影像學檢查 胸部CT示雙肺多發空洞,空洞壁不規則,周邊見滲出影。
點評
概述 肺曲黴病(PA)是由真菌曲黴屬引起的肺部疾病總稱,以煙曲黴最常見,其次是黃曲黴,其他還包括黑曲黴、土曲黴及構巢曲黴等。
PA多繼發於慢性肺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者。通常右肺病變多於左肺,上肺葉多於下肺葉。因機體免疫狀態和基礎疾病不同,大致可分為變態反應性PA、曲黴腫和侵襲性PA。臨床以侵襲性PA常見,其診斷有賴於病原學及病理學檢查。
CT表現 上述病例均為侵襲性PA,其胸部CT的共同表現為兩肺單發或多發空腔,空腔形態不規則,內壁不光滑,常有小突起;空腔外有炎性滲出影或條索影;空腔進展相對較快,空腔內多無液平。曲黴易侵犯肺小血管,可造成出血性肺梗死,肺外周近胸膜處可形成結節或實變病灶。數天後病灶周圍出血呈現暈輪征,10~15天後結節或實變區開始液化及壞死,影像學上表現為空腔陰影或新月征。
上述典型的影像學特征在侵襲性PA早期常出現,可作為診斷依據之一。後期可在病灶內形成曲黴球,但胸腔積液少見。如今,侵襲性PA典型的暈輪征已不多見,而以肺曲黴空洞多見。
治療 侵襲性PA的治療策略可分為4個階段,包括:① 對未發生侵襲性PA的高危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② 對可能發病的疑似患者進行經驗性治療;③ 對很可能發病的臨床診斷患者進行先發治療或稱按臨床診斷治療,即在尚缺乏明確輔助檢查陽性結果前進行治療;④ 對確診患者進行目標治療。
該病須及早給予抗真菌藥物治療,以降低死亡率。抗曲黴治療藥物常選擇兩性黴素B或其含脂製劑。目前常選用伊曲康唑,危重患者亦可選用伏立康唑或卡泊芬淨。必要時可聯合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抗真菌藥物。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